人们习惯把大学比作象牙塔。如今,大学正在纷纷拆除围墙,向公众开放,倒是“象牙塔里的象牙”——坐落在高校里的博物馆,寂静异常。
今年开始,上海的14个高校博物馆准备抱团打个翻身仗。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上海已经制定“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去年开始到2016年,上海每年将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用一句话来解释:“不是再盖新房子、买设备,而是聚人气。”
作为博物馆大家族中的成员之一,高校博物馆的处境不甚理想。截至今年年初,全国评出具有等级的博物馆730家,全国的高校博物馆中,只有3家入选等级馆,而上海本地1家也没有。
有馆长没活动,怎么办?
“说实话,论馆藏的价值和文物珍贵程度,高校博物馆的藏品跟上海博物馆是不能比的。”上海博物馆教育部郭青生说得很实在,纯粹说观展,高校博物馆不可能成为公众的首选。实际上,建在大学里的博物馆和面向普通市民开放的公共博物馆,走的根本不是一条路。“大学博物馆主要的功能是育人,大中小学生才是最主要的受众。”郭青生说。
可现实也很严峻:很多大学博物馆冷清得要命,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内都没去过一回;有人读了好多年书,甚至不知道学校里还有博物馆!“大学博物馆,有馆长,没活动,馆长简直就是光杆司令一个。”
钱学森图书馆一位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评出的等级博物馆730家,占全国所有博物馆总量的20%。而在全国的高校博物馆中,只有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被评上二级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评上三级馆。
普遍没人气,评等级很吃力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评定博物馆的等级,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其承担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比如,博物馆的藏品项目与公众生活的密切程度,举办了哪些面向公众的活动等等,这块权重,在现在的评级体系中要占到60%-70%。
本来就承担育人职能的高校博物馆,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很多馆员正“走出大学”服务社会。为了推介流传千年的中药文化和养身理念,馆员们走进中小学传授“五禽戏”,教学生模仿虎、鹿、熊、猿和鹤的动作,让青少年体会传统健身方式的养生功效。现在,这套“五禽戏”也被推广到浦东新区的一些社区和企业。另外,这个博物馆在不同的节气,还会教居民和学生认识不同的时令中药,教大家拿这些中药制作保健香囊、中药植物盆栽等,通过互动活动增添人气。
背靠大学,创新服务才有出路
让大学里的博物馆走近大众,上海高校将有很多全新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把各个博物馆“联”起来,搬上网。
据悉,由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华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会计学院等14家高校成立的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正在启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联盟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江卫平说,到2016年底,联盟将形成以互联共享为特色的上海高校博物馆群——每个高校在实体馆的基础上形成网上3D博物馆,藏品都将实现数字化,形成高校博物馆线上线下的有机互动。
在钱学森图书馆,更多全新的运营方式正向公众推介。除了成为新生入学的教育基地,该馆在借鉴慕课的基础上还考虑推出一系列活动。例如,与大学的通识教育、专业课程衔接,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也有专家认为,为大学博物馆增添更多人气,光依托数字化还不够,关键是要解决一些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改善服务品质。有专家发现,一些高校博物馆的开馆时间和公共博物馆有明显差距。“上博天天开门,免费开放。但有些大学博物馆一周只开两三天,有的需要提前预约,个别还要收费”。显然,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服务水平,要下的功夫可不是一两天。(记者 樊丽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中小学禁手机你支持吗?"销毁""没收"怎... 下一篇:谁催火了高考经济-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