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如何不让青少年“手机控”失控? -中国教育

如何不让青少年“手机控”失控? -中国教育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以往的儿童节礼物大多是玩具、衣服、旅游,如今,儿童专属手机却成为很多孩子的最爱,而青少年“手机控”也屡见不鲜。

一些家长对此忧心忡忡。不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担心孩子被封闭在信息孤岛;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担心孩子迷失在信息海洋。对于那些痴迷于手机上网的学生,老师的阶段性没收和家长的掐断上网功能等惩罚手段,均纷纷宣告失败。

被手机“绑架”生活“脱轨”的童年

“手机是他的保姆和玩伴。”熟练滑动解锁屏幕,下载并打开游戏应用……2岁的小男孩提提,如今已是手机游戏的“资深玩家”。“他现在不喜欢和小伙伴玩,一玩手机就是半个钟头,如果不给他玩,他就哭闹不止。”提提姥姥无奈地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手机控”。2014年4月初,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少年宫联合国内十五城市发布了《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儿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机(97.8%):44.5%的儿童拥有自己的手机;84.8%的孩子明确表示自己拥有QQ;90.1%的孩子接触过网络游戏,其中42%的孩子每月均为网游付费。

随着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随时享受到科技红利。然而,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加甄别地下载含有不良内容的小说、图片,被不法分子和不健康软件诱惑,生活“脱轨”的案例时有发生。

小学教师郝利告诉记者,班上40人,近一半孩子配有手机。很多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偷偷用手机玩游戏。“有的孩子用手机浏览到色情、暴力等‘刺激’内容时,还会截屏保存,私下里传阅分享。”

被戏称为“约炮圣器”的“摇一摇”和“陌陌”等手机APP,近年来使用者也有低龄趋势。中学生小健(化名)坦言,自己曾用手机软件“勾搭过妹子”。“现在很多学校旁边,都有日租房和按小时收费的小旅店,不少同学都带妹子去过。”

“我们班有70名同学,其中有65名同学都在用智能手机。他们主要在课间用、中午用、放学后用。但有些同学上课时也在用,尤其是非主科或对该科目不感兴趣时。”陈老师是重庆渝北区某小学的六年级班主任,她最近一直因无法阻止学生上课玩手机而烦恼。

陈老师说,为了不影响正常上课,一些班级要求学生上课时将手机放到讲台上,但是很多同学并不遵守,而老师也不可能对其搜身。一些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玩手机,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把手机收了,然后让学生的家长来取。但家长领回去之后立即又给了学生。如此往复,学生对违规上课玩手机也越来越不在乎。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仅城里存在手机“入侵”课堂的问题,农村中小学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重庆秀山县宋农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校共有3个年级4个班,共计192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留守儿童。

宋农中学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初三学生九成以上都在使用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为了不影响学习,学校规定“学生周日返校时将手机交给班主任,周五回家时再拿回去”。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把手机交上来。

不少家长煞费苦心。重庆郑女士说:“我先是给他掐断了手机上网功能,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又开始上网了,原来孩子打电话给营业厅开通了上网功能。后来,我干脆给他换了手机号码,现在必须用我的身份证才能开通网络。”

家长的负面“榜样”难辞其咎

“手机浏览网页、下载应用和书籍时,缺乏相应的‘守门人’,导致很多涉黄、暴力的内容都会被孩子看到。”中学教师王桂香指出,青少年好奇心强,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和教唆容易“跑偏”。

担心孩子的视力、手机辐射、骨骼发育、迷恋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一系列的担心使原本出于好意的手机,成为很多父母和老师的梦魇。

《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指出,“移动终端+移动网络+APP=更容易沉迷网络”,而“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让当代儿童成了不同与电视一代、电脑一代的“苹果世代”。

“爸爸为什么你可以玩手机,我不可以?”33岁的“奶爸”刘伟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玩手机游戏时,7岁儿子的发问令他面红耳赤。“很多时候家长只顾着指责和约束孩子,却忘记自己以身作则。”

“聚会时掏出手机刷屏或玩游戏,几乎成为大人们的固定动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都是‘手机控’,孩子怎能不跟着学?”刘伟担忧地说。

“别因指尖的精彩,错过身边的亲情”,很多人曾被这句话所触动,但行动却无动于衷。刘伟无奈地告诉记者,自己曾倡导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可很多朋友直言“做不到”,更有人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家长没必要控制自己”。

教育应强调合理使用,避免逆反心理

过度使用手机首先对青少年健康有害。沈阳盛京医院眼科副主任夏丽坤表示,进行电子娱乐时,画面明暗的变化会加剧瞳孔的急剧放大、收缩,增加疲劳度,而显示屏的短波蓝光也会加大眼底刺激,造成眼部持续疲劳。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教师谢鸥指出,孩子长时间和机器相处,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对合作、竞争意识以及表达、抗压能力等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他们沉迷手机表达想法,获得认同假象,却离现实中的亲子交流越来越远。”

“家长和孩子应站在同一战壕,以身作则地树立正向榜样,教会孩子科学合理使用手机,不被其所‘控’。家长帮助孩子‘戒手机’时应注意疏堵结合,以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谢鸥说。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指出,过早使用成人款手机,不仅辐射影响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上也无法承受和消化成人信息内容。“智能手机过多的画面和图片,会影响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超乎其年龄接受能力的不良内容和信息,不仅对其心理调控不利,也是对儿童权益的某种侵犯。”

“除了家长的正向引导,研发商也应予以投入。”张宝义建议,应制定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手机类型,并链入正面干净、适合青少年的网络环境,同时制定青少年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并对违规生产和销售的商家予以监管和处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校园暴力要警惕“责任摊薄”心理-中国教育 下一篇:2014高考:多种优惠政策助农村学子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