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改还是课后辅导
名师担纲还是众人狂欢
资源共享还是加剧不均 “慕课”争议声中走进中小学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是教育的常态。你是否设想过,或许有一天孩子坐在家里鼠标一点,就能随时听国内外优秀老师上课?前天,一家名为“酷学习网”的机构在上海大学数学科学实践站首度推出了面向中小学生的“慕课”体验课,来自宝山实验学校的20多名师生“尝鲜”。
在大学风靡一时的 “慕课”要走进中小学,是主攻课堂教改,还是课后辅导?提供的资源应由名师担纲,还是众人狂欢?有助于优质资源共享,还是可能拉大差异?随着“慕课”在中小学的起步,种种争议也浮出水面。
课堂VS课下
一间“同心圆”形状的教室中,两位老师站在圆心位置,学生们呈半圆形围坐,每人一台电脑学习“实数”。
这堂依托“慕课”平台的课,一上来老师不讲课,而由学生自学,“酷学习网”提供了“实数”学习的微视频,学生自学15分钟,之后分小组讨论,最后10分钟老师集中回答一些共性问题。
“慕课”翻转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是不少人支持它进中小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华东师大教授陈玉琨曾撰文提出,如今课堂上教师讲完课,实际上可能只有85%的学生掌握了,但由于时间所限无法为其余15%学生反复讲解。而“慕课”先学后教,可大大提升课堂教育效益。
不过,“这堂课,是新授课,还是复习巩固?”宝山实验学校陈雅英老师观摩后提出疑问。在她看来,“慕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互动等方面确有优势,“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复习似乎更合适。”
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也持谨慎态度:“学生在一起上课,却各自低头在电脑前学习,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宝贵的交流和沟通。有人认为它翻转课堂、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这会加重学生负担。”
名师VS“学霸”
谁为“慕课”编制教学内容,也成为它进入中小学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据了解,“慕课”在美国问世之初,“名校、名师、名课”集纳优质资源是其鲜明特征。上海大学数学系主任王卿文教授介绍,“慕课”旺盛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来自跨时空共享名优资源。去年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与小学),上海签约的华东师大二附中、七宝中学等联盟校,将上传其名优教师的教学视频、课件等,为更多其他学校师生共享。
名优教师“供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慕课”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由于制作“慕课”视频、课件等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门槛较高,又占用较多时间,部分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做不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慕课”资源的开发。
“酷学习网”提供的是一种新尝试——由“学霸”来创编。该机构负责人李旭辉透露,自去年9月建立“慕课”平台以来,机构根据上海中小学的教材已创编了数理化课程的上千个微视频。这些视频的制作者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等一批名校的研究生,利用有趣炫酷的技术“包装”知识。
业内专家预测,随着“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众多网络课程平台的兴起,中小学“慕课”资源将呈现多元趋势。目前,利用“慕课”平台寻找和利用教育资源的师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普及,会上传共享的师生也将越来越多。在“慕课”平台上,“取用”与“提供”的双向互动会越来越频繁和丰富。
均衡VS分化
“慕课”打破学校的界限,共享全球的优质资源,会推动教育均衡。但也有专家提出,信息技术的高下不同反而可能加剧学校分化。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办学水平高低差异客观存在。“慕课”走进中小学,提供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学生无论身处何处、在什么学校就读,都有机会享受世界各地的名师资源、人人都能站上“巨人的肩膀”进步。陈玉琨提出,中小学联盟集纳优质师资开发资源,整体提升中小学的课堂水平。同时,“慕课”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助推教育公平。
但也有人担忧: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慕课”反而可能会拉大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距。一位郊区小学校长坦言,由于视野局限,本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观念不如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有些学校iPad进课堂、“武装”语数外课程;而自己学校教师能用PPT和电子白板与学生互动的已算“高手”。同时,不少孩子连iPad都没见过,家中无网络。“擅长利用信息技术的师生所获得的资源将越来越多,而缺乏这方面修养的师生则将进一步处于劣势。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制度设计,避免慕课平台引发新的不均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