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创业(13)
2013就业季:高校毕业生微创业风生水起
山东农大孙子谦:脚踏实地向着理想启航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孙子谦开办的启航科技开发公司,经历两年拼搏,发展了三届公司员工,迄今接到了106个业务项目,实现了4万元的营业利润。不久前,公司获批教育部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1年春节期间,该校信息学院孙子谦等几名学生酝酿成立一家公司,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开展创业实践。学院老师了解到他们的愿望后,免费为他们提供了办公室和办公设备,同时为他们争取了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公司就这样从零开始运作了起来。“我们的创业门槛的确很低,甚至说几乎没有门槛。”孙子谦感慨地说。
启航公司作为在校大学生的虚拟公司,完全以公司化运作,业务以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和后期维护、IT培训等为主。公司成立一年间,已经承接了包括淘宝网店装修、学校党委宣传部专题网站建设等在内的50余个项目。当年5月,启航召开了一次全体成员大会,确定了向桌面应用软件开发、系统研发等更多、更复杂的领域靠拢的转型路线。
当时临近全国普通话考试,公司成员回想起上一年普通话考试时,由于技术不够完善,导致录音、监考等工作几乎全由人工完成,效率很低。启航公司决定做转型后的第一个项目——山东农业大学普通话考试系统。距离考试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顶住压力,迎难而上,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完成了任务。现在山东农业大学普通话考试系统已推广全校,启航的名字也随着项目的推广变得越来越响亮。
2012年12月,经人推荐,启航又承接了一个重要项目——烟台市养马岛边防武警派出所数字化办公平台研发。接下这个项目后,秦佳辉、黄明明和耿景振三名同学到烟台派出所接洽。时值期末考试,时间紧任务重,三位员工在考试结束放寒假后,把项目分好工各自带回家去做。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三个人曾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经过两次修改,项目达到了预期效果。临近春节,三个人冒着大雪再次在济南汇合,带着开发好的软件第三次坐上了开赴烟台的火车。到了烟台,边防派出所派车接他们辗转到达目的地。他们吃在边防派出所内,睡在武警部队宿舍,经过调试安装,任务圆满完成。冰天雪地里,在人生地不熟的养马岛上,三名启航员工在浓浓的年味里热泪盈眶!
从2008级到2012级,5个年级95名同学曾经或正在启航工作。公司现有的43名员工中有7人拥有“RHCE红帽认证”等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书,5人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承接完成校内项目81项、校外项目25项;两次获得山东农业大学“五·四优秀青年团队”称号。公司作为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运行最成功的项目之一,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理想中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山东建筑大学姜坤:从困境中寻求生路
姜坤是山东荣成人,2009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期间,他在文登市高村镇创办文登市锐达羽毛球厂,去年企业改制成立威海市锐达羽毛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拥有国内唯一的“黑色鹅毛漂白”生产线和行业内最先进的漂白技术,主要从事羽毛球毛片的生产加工,产品获得李宁、胜利、狮鹏、江山航宇等世界级体育品牌客户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首届“山东优秀大学生创业者”和“威海优秀青年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出身在工人家庭的姜坤,每年寒暑假都到哥哥在上海创办的一家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打工,他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创业者的辛酸,也特别羡慕创业者那种成就感。从那时起,他便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机会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个新奇的想法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他的创业梦想:2003年战胜“非典”后,科学锻炼的意识深入人心,羽毛球项目作为极易普及的运动之一,羽毛球的销量与日俱增,导致原材料(天然白色羽毛)紧缺,价格一路飙升。2003年,天然白色鹅毛羽毛球毛片价格为0.11元一片;2009年8月,价格为0.32元一片。2003年,天然白色鸭毛羽毛球毛片价格为0.03元一片;2009年8月,价格为0.13元一片。姜坤开始思考能否用“替代品”来代替天然白色羽毛。姜坤在安徽出差期间巧遇黑色羽毛制成的羽毛球,思想碰撞、进而萌发“将黑色羽毛漂白再制成羽毛球”的想法,但是国内根本没有这项专业技术。
回到学校后,姜坤在学习之余就上网搜集羽毛漂白的相关资料,但是这种信息太少了。在姜坤坚持不懈地探索下,2006年下半年“黑色鹅毛漂白”正式立项。2008年,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自行研发的黑鹅羽毛漂白配方终于成功了!漂白后羽毛的物理性质约为天然羽毛的95%,白度大于85度,符合羽毛球的生产要求,用漂白羽毛制作的羽毛球成本仅为用天然毛片制作的羽毛球的50%。
项目选定后,姜坤马上着手公司的选址。通过权衡原料供应、劳动力成本、厂房建设、政策扶持等因素,最终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文登市高村镇。将厂房安置在农村,一是劳动力充足且工资较低;二是厂房、土地租金都比较便宜,非常适合创业初期的需要。他先租赁了一个大院,进行投产试验。没有生产图纸就自己设计;没有设备就购买旧设备回来改造;没有模具就聘请专业技师来帮助加工……一切从零开始。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每天早上天刚亮,就到厂子里设计、安装设备;每顿饭都吃方便面、啃干面包,渴了就到井里舀点凉水喝。大年三十,他还在厂子里干到晚上8点多才回到荣成老家过年,春节后两个月没回一趟老家看看父母。2009年姜坤即将大学毕业,同时也进入实习阶段,时间相当充裕,他全力以赴地扑在公司上,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他去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主动学习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毕业时结合实践经验,他撰写了题为《羽毛球行业网络营销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毕业论文,获得了老师的好评。5月,生产线基本改造完成。2009年6月,姜坤正式注册成立了文登市锐达羽毛球厂,他也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转变成一个企业法人。
2010年夏天,由于工厂正式开工生产不久,开工量不足,市场也没完全打开。几个月下来,公司几乎没有盈利,姜坤的资金链断了。工厂在“黄金生产时期”却面临停产,那就意味着前期投资打了水漂。正在着急时,他听说文登市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就抱着试试的想法,向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提交了一份材料。令他没想到的是,材料寄出没几天,市人事局的领导就带人到工厂里,现场查看了生产情况,并详细了解了工厂的发展状况。他们当场表示,回去马上向市领导提交一份考察报告,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同时,他们还出面联系高村镇政府对工厂给予尽可能多的帮助。银行方面也在很短时间内为他办理了免息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手续,几天后,姜坤拿到了贷款,成为文登市第一位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的自主创业大学生。在政府和家人的帮助下,原来濒临倒闭的工厂又重新焕发了生机。10月份,原料加工的订单逐渐多了起来,工厂开始正常运转。
经过5年的发展,公司现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由500平方米发展到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780万元,实现年产值400余万元,企业现拥有员工28人,成功带动周边地区家禽养殖户的发展,解决400余户农民就业问题,带领他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本报记者张兴华)
微创业三大问题亟待关注
日前,山东、浙江、辽宁等省纷纷出台降低门槛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山东省工商局制定了30条简政放权、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的措施。前不久,记者在济南、烟台、潍坊和泰安等地市对大学生创业基地采访发现,微创业是最近出现的一股强劲潮流。微创业主要分布在创意文化产业领域、网络创业和服务业。
大学生微创业在火爆的同时,记者也看到了一些隐患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经验,盲目搞项目。采访中,一位80后大学生创业者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微创业项目,能够存活下来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没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帮扶。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邢善萍对记者说:“大学生创业没经验,学校要教、要扶、要奖励。我校实施全程指导,设立创业指导课程,建立奖励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和项目化运作。尽快让学生成长起来。”
二是无资金。“很多想创业的大学生被资金难住了。”潍坊飞米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杰告诉记者,他在2011年毕业选择创业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注册资本。“门槛低也要有钱,没有钱怎么创业?”日前,杭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提出:“鼓励网络创业,缴纳社保满一年一次性补贴1000元。”
三是无平台。前不久,山东人社厅、财政厅先后划拨“山东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专项奖励资金210万元;山东团省委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和投入硬件设备累计70余万元。这些优惠政策很多高校毕业生不知道。有的学校筹资30万元建立了实时动态宣传平台-电子大屏幕,可实时发布创业信息、介绍创业政策、宣传创业典型,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信息。帮助高校毕业生成功微创业,要群策群力,多种途径、多种措施解决其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微创业这种适合于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健康、快速发展。(张兴华)
嘉应科创社微创业群星谱
嘉应学院地处世界客都——梅州,是一所普通本科高校。而科创社则是该校59个学生社团中最著名的社团,不仅在广东省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辐射到邻近的闽赣高校。创立于2003年的科创社历经十年,会员超过两千人。它一直以“激发创新思维”为宗旨,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逐步成为该校草根式、小型化的“微创业”孵化器,不但孵化出一大批创业人才,而且影响和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创业浪潮。
百折不挠、屡败屡创的创业者:梁永卫
在科创社,梁永卫这个面庞黝黑、远比同学成熟的学生,常常被同学称为“来自北方的狼”。作为科创社的风云人物,他绝对称得上是创业疯子。他那响当当的名头并非得自其创业佳绩,而是“屡创屡败、屡败屡创”的执着。他自称“苦命人”,但天生与创业有缘。出生贫寒农家的他,初中和高中利用寒暑假四处干活,先后做过搬运工、水泥工、烧砖工、电工、矿工等。高中阶段还利用假期承包过几个小型工程,独立承包霍州铁路段一座小型高架桥的桥墩更换工程。他还与同学合伙开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从麦麸和玉米中生产植酸钙,然后将植酸钙卖给山东济南爱迪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赚得的利润在加工厂隔壁开办了一家生产节能炉的小厂。然而,由于全部依赖武汉绿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销售能力和渠道,还得面临高考。最终,两个厂全部倒闭,耗光了之前所有盈利。所幸的是,卖掉厂子和设备的资金刚好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基本上不赚不赔。
2009年,梁永卫考入嘉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入学后,学校著名的科创社牢牢地吸引了他。在科创社,他重新释放出无穷的创业活力,先后创办嘉园心悠社、经营大学早餐项目、成立梅州市追风贸易有限公司、建立嘉大生活资讯网等,将所学的市场营销理论在创业实践中发挥到极致。
梁永卫与一般的创业者最大的不同是,他创业早、涉业多、赚钱少,但骨子里从来没有“失败”二字。他坦言,是作家路遥的《人生》、《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以及《平凡的世界》给予他取之不尽的正能量,让自己在最艰难的时期能够咬牙坚持下来。同时,他善于总结创业的得与失,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虽然创业难,但他追求“生命不息,创业不止”,并且坚信“挫折是成功之母”。刚刚毕业的他,已经率领一个团队进行新一轮创业。
为新生服务赚第一桶金的创业者:罗兴
在科创社,只要一提到老社长罗兴,大家无不交口称赞。作为科创社第五任社长,罗兴这个文学院的才子,强闻博识、成绩优异,本来可以在文学专业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但是,置身于科创社,他那涌动的创业欲望难以遏制。罗兴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岗位严重不足,社会上一个创业者所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一个公务员或一个语文老师。他低调、略带羞涩地说,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来源于为新生服务。
由于出生农村、家境一般,罗兴不便向家中伸手要钱创业,想到新生开学时需要购置床上用品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于是便与梅城经销这些商品的商家联系,代理销售这些物品。由于准备充分、货源充足、品种齐全,因此短暂的几天时间便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这次尝试让罗兴深刻地认识到信用高于一切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此,罗兴便开始带领创业团队开始了更多的创业活动。因为他是梅州兴宁人,对于梅州城区人们习惯的交流语言——客家话驾轻就熟,这样就减少了许多语言障碍。他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组建了学习用品销售团队、家教团队以及其他营销团队,不但为科创社的同学赢得了赚钱和锻炼的机会,他自己也能够利用这些机会很好地了解和熟悉社会。
如今,在餐饮行业萧条的情况下,罗兴与朋友创办的“黄鼎食府”却逆市而上,业绩蒸蒸日上。而罗兴这个老大哥,更是以此为“据点”,经常联络和组织科创社成员聚会,商讨创业大计,不断为师弟、师妹们出谋划策、鼓劲加油。这里俨然成为科创社凝聚创业动力的又一个发动机。
罗兴以“黄鼎食府”作为试验田,正在策划自己新的创业。按照他的想法,要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和就业,要为自己圆梦,更要用实际行动弘扬“科创社”精神。
善于整合创意的创业者:曾日旋
曾日旋有句名言:自己创业才是真正的王者。在科创社,曾日旋同样是一个大名顶顶的人物。他不但学习出类拔萃,在物理学院是老师们夸奖的好学生,还是创业的积极推崇者和践行者,可谓学习、创业两不误。在科创社期间,他一直以创业行动影响和带动他人走创业之路。他的团队非常注意整合成员“创意”,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力求创业效益最大化。他先后创办过小型园艺店、经营学校手机服务、酒类销售和工作服装定制等。每经营一项,都小有成就。尤其是他率团融资8万元创办的园艺店更是做得红红火火。
曾日旋给人的印象非常特别:他总是西装革履,皮鞋锃亮,浑身上下修饰得非常得体,而且他是“舞林高手”。因此,同学给他取的外号是“穿正装的舞者”。这是他在大学时间养成的习惯,他把自己当作一个鲜活的模特,推广他的职业正装。2010年他走出校门后,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涯。如今,他的主业“创益凡职业服装公司”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经营的酒类、园艺等副业也欣欣向荣。更重要的是,他虽然已经毕业,仍然与科创社保持“零距离”接触,经常鼓励科创社成员要不怕失败,勇于创业,并且把自己的公司作为他们练兵的实习基地。这是他和罗兴一道为科创社多做贡献的郑重许诺。
胆大出奇、不断跳槽的创业者:沈恰金
嘉应学院主管社团工作的团委副书记李凌浩将他称为“新意迭出,不断跳槽的创业者”。而班主任刘德良博士则认为他是一个胆大出奇、游离生物学专业的技术急先锋。这个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杰出人物便是沈恰金。
沈恰金创造了嘉应学院的两个第一:他是迄今为止该校两次获得省级挑战杯大奖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携带项目并获得风投资金去北京创业的毕业生。沈恰金善于“跳槽”,从科创社出来后另立门户,创办了“创E网络联盟”。2010年,他的《Admas虚拟宝物批发商》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银奖,2012年他的“创想灵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金奖,而且被评为“优秀首席执行官”,获得50万风险投资基金。
多年的网络技术积累和涌动的创业渴望,让沈恰金没有丝毫犹豫,2012年毕业后立即率领创业团队,运用自己娴熟的网络知识技术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创业,经过短短一年时间的摸索,如今已经在北京立足。他的五人团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业务开展得顺风顺水。目前还有多名在校学生协助开展技术研发和营销工作。
嘉应学院严谨的校风、宽松的创业环境以及该校长期推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是科创社得以日益壮大的重要因素。近十年来,该校还通过学校举办的“盛家人才培训班”、“移动人才培训班”、“高级总裁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不断培育创新、创业理念,使该校逐步成为一个形式多样、学校主导与学生自主组成的创业大融炉,已经和正在造就一批又一批勇于创新、乐于创业的高素质毕业生。(作者系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胡解旺)
(感谢李凌浩、陈志钊、刘德良、罗兴、曾日旋、沈恰金、刘耀填帮助)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6日第7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