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中国教育

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中国教育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明确部署,本报记者专访有关专家详细解读——

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中国教育1戴家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

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中国教育2

马涛(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决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与人民需求,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决定》对其部署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为什么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这一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怎样理解这句话?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举措将怎样落实?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涛。

推荐专题>>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核心内容 改革亮点

为何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

问:《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何在?

马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总目标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对我们的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意识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期盼并需要多样化、高质量、公平的教育,教育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要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对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立德树人上,落实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落实到深入推进管办分离上。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问:我们注意到,《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有700多字,其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内容就有200多字,为什么会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戴家干: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学校选拔新生的主要路径,也是教育政策改革的重要参考,关系千万青年的成长和切身利益,也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抓手,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品行修养和综合素质,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贡献,这无疑对素质教育的落实造成了消极影响,这也是考试招生制度成为改革关键环节的原因所在。

马涛:教育改革进行到了今天,考试招生制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共识。教育规划纲要列出专章对此进行了阐述,纲要颁布之后,国家还专门成立了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正是鉴于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决定》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

问:一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地都在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各种探索,本次改革可以说是在这些探索上的全面深化。请您结合我国近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脉络,谈一下这次改革与以往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深化”二字体现在哪里?改革的核心目标又是什么?

戴家干:高考制度恢复30年多来,围绕考试招生所进行的改革从未间断,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年至1982年,教育部进行了动员部分省份在全国统考前举行“预选”,在一些重点高校试办民族班,允许高考向海外华侨、港澳台地区考生敞开大门,实行加分政策等探索。第二阶段为1983年至1990年,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推行标准化考试,在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对高考进行改革等,对克服“片追”所导致的偏科现象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1997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高考招生实行“双轨制”,向一部分学生收取学费,又于1997年将“双轨制”调整为“一轨制”,全面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第四阶段为1998年至今,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并进行了实施“3+X”方案、增加春季高考、实施网上录取和“阳光工程”、部分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考试、16个省市分省命题、在全国施行新课改高考方案等尝试。

马涛:虽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没有间断过,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应试教育,表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应对考试调整教学计划,将不参加升学考试的科目提前上完,以增加反复训练升学考试内容的时间。再比如一考定终身,对学生来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评价方式单一,没有自主权与选择权;呈现给上级招生学校的,也仅仅是分数,学生鲜活的成长过程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情况招生学校无从了解。有的高校招办主任开玩笑说,只要知道数字大小就可以去招生。

因此,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阐述与以往不同,体现在不只是局部领域改革,而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深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改革所涉及的内容在很多地方都有过探索,《决定》是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政策、定型为制度来进一步推进。改革不可能是闭门造车,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是要有实践基础的。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则是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怎样理解这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问:袁贵仁部长指出,这一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这一顶层设计的运行机制如何?怎样理解这将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马涛:《决定》指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样的运行机制,对考试招生的各个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招生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把考试服务交给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改变目前考试和招生紧紧捆在一起的局面。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给学校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学校更大责任,学校要对选拔标准的科学性负责,同时在招生方式上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对其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研究命题的科学性、专业性,进行试题库的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专业人员来研究考试,使专业测评能够更好地测量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来保障教育公平,在招生程序上实现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招生规范有序,对入学机会少的区域、群体进行政策倾斜,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参与监督,就是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都要放在阳光下,便于社会监督。

之所以说这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是因为这次改革纵向上涵盖了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横向上考虑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为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创造了条件,使考试招生从过去的偏重选拔淘汰向促进人人成才转变,不是单方面推进,而是系统性、综合性地推进。

戴家干:近几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0%。高考招生录取率提高,“独木桥”大大加宽了,但还是拥挤,问题就在缺少其他的桥梁特别是“立交桥”。此次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就在于此,必须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层面和类别全面改革,促使录取标准更加自主、多元,评价渠道更加全面、多样,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运行机制中,专业化考试机构方面应当建立和拥有考试与评价研究的智库、功能强大且信息完整的数据库以及科学实用的学科试题库。考试的研发和实施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标准、程序和要求来运作。拥有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考试经验和长期积累的海量测评数据,不仅能为考生、家长、学校、招生单位提供权威科学的考试评价服务,还能够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问:怎样理解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设计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戴家干: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环节的设计都是亮点。例如,“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有助于宣传和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敢于和善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摈弃了淘汰型考试模式,代之以评价型选培模式,以新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和多元评价。

再比如,“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当前全国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办学传统、教学特点都不相同,而高考是“全国一张卷”,同一份试卷既考研究型大学的精英,又考准备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这就使层次和类型各异的高校无法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来选拔各自所需要的人才。施行分类考试,就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按照层次和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模式。高水平大学联考可以为高端院校选拔出在学术研究方面最具潜力的学生,高职高专院校则应当逐步由各省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规划,自主决定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以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马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设计是环环相扣的,缺了哪一个环节的改革都不行。比如在“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的同时,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起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作用。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其前提是“政府宏观管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等。

减少统考科目、文理不分科将带来哪些影响

问:《决定》提到的一些内容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全国统考减少科目”即其中一大焦点,为何要减少统考科目?减少统考科目与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怎样的关系?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马涛:减少统考科目不是单纯地减少,它的前提是强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这就是综合改革的意义所在,不是仅靠一次统考来考查学生。

减少统考科目与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紧密相连,有机结合在一起。今后大学招生就不是光看分数,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需要大学研究如何招收适合自己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学生,而不能简单依赖考试分数。这里一定要处理好科学选拔和招生公平、公正的问题,大学对招生结果要公示,要接受社会监督。

减少统考科目将会对各方带来很大影响。对学生来说,今后就能在学好各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天分、潜能、兴趣、志向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对于高中来说,能促进其多样化发展。对于大学来说,对其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以前的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自己组织,因为有大家最关注的高考,所以各地不是很重视学业水平考试,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基本的门槛,今后可能就不是这样了,会有一定的梯度。

戴家干: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定位有区分。统一高考减少考试科目的同时,要重点改革考试内容。应当进一步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对课堂和课本所学知识的简单识记与再现,而应更加强调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素养的考查。与此同时,考试内容要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设计考试目标体系,强化考试情景设计,鼓励和引导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具有不同学习个性和创造风格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可能。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以中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为主,保证学生知识结构不偏科。综合素质评价则更接近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记录,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潜质和才能进行的更为全面的评价。

问:多年来,是否文理分科一直是社会热点,各地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今,《决定》明确提出文理不分科,其用意何在?怎样看待社会上对此提出的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等争议?如何设计考试内容才更加科学?

马涛:文理不分科是为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基础全面的学生。在现在的高校常常可以看到,理科生人文素养很欠缺,而文科生则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我们不希望培养出在社会生活中不能“自理自立”的学生,所以文理不分科,是为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虽然统一高考不分科,但学业水平考试是分科的。这便于高校招生时,能够通过参考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了解学生的特长、学科性向。这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一个观念,即高考招生不能光看高考成绩,而应把各种考查结合起来,这样的考查也能更科学。

减负是这次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利用多次考试、等级考试、社会化考试等,来改变分分必较、一次考试压力过大的现象。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也是学生愿意的。所以减负要减掉的是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比如他们没必要为应对高考在毫无价值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变成“考试机器”,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使学习变成有价值的“负担”。

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决定》明确为“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为什么把“外语”明确提出来?在操作中将面临哪些难点?

戴家干:现在我国的高考实行一年一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防止偶发情况影响考生发挥,降低高考风险,缓解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一年多考。当然,这在技术上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所以需要先试点,待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通过考试机会的多次化,可以有效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缓解考试科目过于集中的压力,减少一次考试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实行多次考试,还可以有效提高考试对该学科教学的反拨作用,将终结性评价改造为对学习具有指导作用的形成性评价,将“对于学习的评价”提升为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的“为了学习的评价”。

马涛:单独把外语提出来,是因为外语社会化考试在国际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技术上也是可行的,标准化测量比较可靠。

另外,外语考试应该以能力为本,不是考知识点。外语学科的工具性特别强,在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而且分分必较,是没有必要的。从现在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对此也是比较赞成的。

在操作中,可能最大的难度在于地区的差异性,在目前阶段还是要强调因地制宜,改革不能“一刀切”,也不能齐步走,必须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3日第3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大学语文被指“五宗罪” 教学质量不均内容... 下一篇: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160.3亿元支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