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2015年考研政治复习宜"少食多餐"

2015年考研政治复习宜"少食多餐"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3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政治考试考点多、材料厚、内容庞杂,相对难度却不高,如果复习得法,是提高分数的利器。对于非政治类专业的同学来说,在时间规划上,政治复习有两种误区:"政治的复习就靠死记硬背,把该背的都背下来就好了。"或者:"政治背的太早也会忘,就在考前集中看一下就行了。"如果认为"随便复习一下应付过去就行"的话,却有可能造成徘徊在及格线上的危险。因此,在政治复习时,合理规划复习时间,能够降低复习难度的同时提高复习效率,并且在最终考试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提醒大家,政治复习宜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是很好的饮食习惯,有益健康。每天除了正常的三餐之间再加入两餐,不需要太多的主食副食的配合,一些简单的水果、奶类和蛋类就可以。它除了可以提供正餐之外的营养,也可以增加饱腹感,同理在考研中,也是如此。

在一开始复习政治的时候,你是否被复杂抽象的哲学术语和西式语法弄得晕头转向呢?许多非政治和哲学专业的学生,一开始就栽在了这些难以理解的用词上,进而决定少花时间在政治上,随便背一下算了。实际上,这个困难是很容易克服的:在考研的淡季--也就是春夏季,每天花一点时间读一读马原部分,不需要完全理解其内容,但是尽可能地去贴近字里行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以做到对行文方式、重要概念和关键词的熟悉,对于后期集中复习是有很大好处的。

那么在具体执行中,除了主食,如何增加一些必要的"辅食"呢?建议同学们可以尝试用卡片记原理,将知识划分成很多小的单元,学习一点,消化一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符合大脑学习规律。有以下几点同学们可以做为参考。

1. 建立理论框架

复习哲学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为什么要建立理论框架?试卷上的考题全都是按哲学的理论系统出的,答题也必须按理论系统回答。要弄明白考题的设置和理清答题的思路,就得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这非常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对其研究对象的理论再现。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道理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两个理,而是一个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客观世界中,生活在客观规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概括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物质的。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法?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处于辩证关系当中。学问有不同的学科,生活有不同的领域,似乎各有各的规律。但实际上,世界是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统一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与物质系统同构的逻辑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试中这一套东西就能够为你所用;弄"夹生"了,就什么都不是,还会左右你的思路,影响答题。

当我们大体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之后,就对政治复习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考试中遇到一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题目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到预先准备好的逻辑框架中去。对于复习效率高的考生来说,这个过程几乎是"半自动"的状态。其他的同学,也完全可以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毕竟主观性试题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观性试题考的也都是联结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论框架和板块中都各有归属,不可能"出圈"。

2.梳理知识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总总,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许多难点便可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个"连环套"。其中最根本最有用的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既是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重要的解题方法。

这个原理表现在第一章中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中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中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原理;在第六章中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第七章中表现为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3. 突破知识关节点

许多同学认为,复习考研哲学前期看不懂书,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些难点在构建体系时表现为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如果这些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可以绕开;但问题在于它们往往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想在短期内达到较高的应试水平,我们就一定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

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系统";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重构"、"思想的社会关系"、"文化"、"文明"、"以人为本"等。

有考过的同学问:"我掌握了不少基本原理,但遇见题还是会心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对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所导致的。对原理的理解不到位,就没有在试卷上多拿分少丢分的实力。要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必须抓牢几个核心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比一般人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加分析的地毯式强行记忆,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背"哲学不是背圆周率那样单纯记忆的东西,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记忆,那真是事倍功半,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300多“学霸”扎堆参加郑大研究生相亲会... 下一篇:大学考研教室座位 实行摇号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