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关注就业:699万高校毕业生压力之下更要公平

关注就业:699万高校毕业生压力之下更要公平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3

央视《新闻1+1》2013年5月8日播出《就业:压力之下,公平更重要!》,以下为内容实录:

——就业:压力之下,公平更重要!

解说:

北京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下降的签约率是否意味着“最难”就业年?

有企业表示,招聘职位的数量也比往年大幅减少了。

经济增长放缓,毕业生总量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下,政府又会采取哪些举措?

应届毕业生小范:

(同学)还有将近一半没找到,还在找的过程中。

解说:

699万高校毕业生期待着机会的公平。

《新闻1+1》今日关注:就业:压力之下,公平更重要!

主持人董倩:

各位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这是今年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这是一个什么数字?建国6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这是毕业的一方。我们再来看用人的数字,这是一个什么数字?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是15%。一增一减,一涨一落,这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那今天我们关注的目光就投向高校毕业生这个群体。

解说:

699万,这是教育部统计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一个庞大的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群体,又将离开校园。然而面对就业会有多少人必须要度过一个忐忑的夏天?在高校集中的北京,一组最新数据似乎在暗示今年的就业形势还是不轻松。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高达22.9万人,但截止4月中旬,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尚不足三成,其中本科生签约率26.6%,专科高职生签约率16.84%,研究生签约率35.69%。

解说:

不足三成的签约率,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在选择观望吗?再看看上海的情况,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统计的数据,上海今年有17.8万高校毕业生。截止3月25日签约率为25%,到4月10日形势略有好转达到了29%,这个数据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3%,而上海新一期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数据会在5月10日左右发布,预计不会有太大的涨幅,可能仍将维持在三成左右的水平。

应届毕业生小范:

(同学)也有将近一半没有找到,还在找的过程中,岗位可能还是偏少。

解说:

来自广东的小范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7月份即将研究生毕业。他说,“几乎每一场高校毕业招聘会,他都跑过了,他的条件是2500元起薪,不介意从底层销售员做起”。但是小范还是没能找到岗位。

曾东阳招聘会主办方负责人:

从企业招聘的情况来看,营销类跟技术类需求比较多,所以学这个方向的学生找工作比较容易。

解说:

除了北京、上海,广东的情况也不乐观,截至3月广东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也仅为30%,截至4月15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已上升至47.61%,但这一数字仍低于去年同期。

今年全球经济仍然不大景气,有企业表示,招聘职位的数量也比往年大幅减少。

招聘企业负责人

我们招5个储蓄主管,往年储备主管都有17到20个。

解说:

相对较有优势的北、上、广高校毕业生,其他的省市区的高校毕业生今年的就业情况又会如何呢?

郑同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研究生:

大概总共应该投了30多家吧,回复的应该是十几家,去参加过面试,大概5场左右,之前可能觉得硕士生毕业,可能找工作起码也要七八千这样的,后来因为今年这样的形势,能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就可以了。

高同学山西晋中学院应届毕业生本科生:

我其实报名报的挺多的,报了20多吧,但是说回复的就目前而言只有一家,好多单位看了我的简历或者说听到我第一句说我是来自晋中学院的时候,好多就歧视了,可以说歧视了,我们班就业的,就目前而言还是待业的居多,应该有2/3,剩下的1/3有可能通过一些途径被安排的。

解说:

4月10日,出席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推进会的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印证了舆论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担心。

他说,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面临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

董倩:

在谈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时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一个是有业不就,另外一个是无业可就。有业不就,这是一个心态和观念的问题,眼高手低,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范围。我们今天更关注的是是无业可就,我们关注的是整个的这样一个毕业生的群体,这种复杂还有焦虑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难背后所牵扯出来的一系列复杂,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说这个事我们首先要看两组数据,第一组就是这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来看2009年,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的数是首次突破了600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将近700万。我们再来看2009年到2011年的就业率没有太大的变化,稳定在86%到90%,这是这些年。我们再来看今年的情况,北京截止到4月19日前签约率是28.24%,上海高校毕业生签约率29%,广东签约率47%。那么这样的一组数字,可能您注意到了这叫签约率,前一组叫做就业率,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连线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张翼研究员。张先生,首先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当我们引用就业率的时候,往往看到是比较高。那么说到签约率今年截止到4月份,看到这个就变成了三四成,这是怎么回事?

张翼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这是在媒体上使用的语言跟实际工作岗位里面所使用的语言之间的定义的不同。当我们说签约率的时候,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跟劳动单位之间已经签了这个劳动使用意向合同的这叫做签约率,就业率是说有两个数字,一个数字是毕业时的这个就业率,一个数字是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那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毕业的以后的就业率是86%、90%左右的这个数字,实际是半年之后的这个就业率的数字。

董倩:

那好请您给我们预测一下,因为我们现在看4月份这样一个签约率,媒体都纷纷报道要比往年低,那如果就此这样的一个趋势来判断的话,您觉得到了半年的这个就业率有没有可能再达到往年的这个86%到90%这样的一个区间?

张翼:

就业的理想的因素主要是当年的经济的景气程度以及企业家的信心的程度,如果说未来的第二季度跟第三季度的这种国民经济增长率仍然比预期低的话,那么这个就业率会表现得比较低的。如果说是有所增长,比预期增长的幅度稍微高一点的话,会鼓励企业家的信心,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上升,但是尽管如此,因为今年现在的签约率比较低的话,那么大学生毕业的时候的这个就业率与去年相比可能还会比较低一点。这会影响到半年之后,2013年的年底或者2014年初的时候,可能就业率也会在86%以下,不会像往年一样达到86%以上或者90%这样一个程度。

董倩:

那么就是在双重挤压之下,毕业生提供的人数多了,但是就业岗位少了,那么这个就业率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何就业?那么我看到有一些专家,比如说有这样的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性的就业项目,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就业,另外一个国有企业在支持大学生就业上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于这样的建议我有一些看法,我觉得这样是不是妥当,因为这样等于是又用计划的方式在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想听听您的看法。

张翼:

应该说提这样的建议从他个人的角度出发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的缓解应该说有他的道理,但是从根本上要解决中国大学生解决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市场的渠道,发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甚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样一些渠道去解决,因为将来大学生毕业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大约在2020年我们的毛入学历会达到40%这样的高度,因此我们就说将来如果真的要实现的话,毕业生的人数还会有所增长,在这个情况下,紧紧依靠国有单位来解决,实在是容量太少,这不是根本的一个道理。

董倩:

好,张先生,稍后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给您。

在我们跟这些大学高校毕业生接触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心态,他们不仅想找到一份工作,他们更希望能够在一种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找到一份工作,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

1985年出生,工作五年,历经九个职务,最短一个院职仅为一个月,报考的是郴州2012年县处级领导干部公选,反而在2012年12月当选为湘潭县副县长,从正科级到副处级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近日来,这个被“火箭提拔”的湖南省湘潭县副县长徐韬一直被舆论所关注。

在大家不断的质疑下,徐韬的背景也被舆论所关注。例如:他的父母是湘潭市某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及某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而就在昨天,湖南湘潭市有关部门通报,经湘潭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提名免去徐韬湘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按科级职务安排相应工作。

徐韬事件暂时有了一个结果,但是全社会的思考是某些地方对于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标准和程序,是否做到了公平?

今天,当我们把视线放到高校毕业生这个年轻的群体身上,重重压力下,我们的就业体系能否做到对个体能力的客观检验,能否做到对机会公平的坚决捍卫就显得极为重要。来自河北大学的硕士生小李一共投了200多份简历,至今没有得到一家的回音。此外,他还参加了多个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也都无果而终。

小李河北大学应届毕业生:

我很多东西我不知道,我到底哪里不合适了,他们为什么也没有要(我),我这样的初入社会的人,尤其是面临找工作的话,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足在哪里,也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了嘛。

解说:

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经历了一轮轮挫败的小李却亲眼目睹了身边的同学,靠家里的关系进了好单位。

小李:

好多都是过来读个研究生之后,然后回(家)去,就算自己找不到,自己特别理想特别合适,回去都会家里都已经给安排好了,像机关单位的话都是事业编的,然后像国企的也有,有学校(去)当初中或者高中的老师都是这一类的。

解说:

面对69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公开、公平、公正,能够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实现梦想的机会,而除了这种隐性的不公平,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会遭遇莫名其妙的歧视。针对这类情况,教育部在今年4月17日发出通知,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字幕提示:2013年4月17日新闻)

主持人:

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都要做到“三个严禁”,也就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解说:

如今,通知下发已经过去近三周时间,但来自《潇湘晨报》的报道说,2013届长沙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7日爆料称,长沙市望城区6日发布的政府雇员招聘公告,明确要求学历为985、211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记者注意到,今天这份公告已经重新发布,去掉了对于985、211学校全日制本科的限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关招聘、以校择人、男士优先、身体歧视,各种花样摆出的门槛是我们必须要破除和解决的问题。

董倩:

我们可以看到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常态的话题。那么与有限的工作岗位相比,人们更关注的是怎么能够实现就业的公平,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里多次提到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然后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平等、公平反复出现,但是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继续连线张先生。张先生,中国有句古话叫“龙生龙,凤成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这样的一句俗语,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您觉得体现它的这种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张翼:

的确在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曾经有一段时间打破了这样一种局限,使得农民的小孩通过读书能够改变自己的身份。但是到2000年以后,社会上层的封闭性程度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扩招以后,农民的家庭的子弟进入到社会上层来的通道就越来越狭窄,导致在就业环境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社会上层的人士通过很多种办法把好的工作岗位、把容易提拔的工作岗位、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岗位,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转给自己的阶层这样一些人士的比重就增加了。这种增加把整个就业市场的这种公平这样的程度给损害了,因此大学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就会放大就业市场之上的个人的竞争的影响,而把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而导致出现的这个不公的程度概括为最终的原因,因此我们就说的确是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与严重化会导致对中国社会流动的渠道有一个负面的评价。

董倩:

我们之所以给您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我们都知道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国梦”,但是“中国梦”实现的很重要的一条,比如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他毕业要找到他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可能就是他实现他的“中国梦”的一个开始。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如果这种壁垒和障碍它是存在的话,它不能实现职业这种顺畅的流动的话,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来说,怎么去实现他自己的“中国梦”?

张翼: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中国梦有很多种梦,但是对于一个个人来说,他的梦想第一个我想是教育的公平,第二个就是在初职,第一次去就业的时候起点的公平,然后通过竞争的过程的公平达到我最终等我退出劳动岗位的时候,我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一个程度,这是“中国梦”的一个最好的解释,但是由于现在的就业不公或者说就业过程当中提拔的、升职的、职业规划的渠道难以实现,这样一个不公影响到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发生,因此我们怎么样落实十八大提出来公平公正社会价值观念,实际上是我们在就业过程应该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

董倩:

好,张先生,稍后继续跟您连线。

刚才我们提到一个职业的流动,应该说职业流动是体现、反映,并且能够决定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那么怎么能够让人能够顺畅地进行职业的流动?这跟在学校里面受到的职业的这种训练和技能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一来,人们就把关注的目光回溯到这些高校毕业生,在高校期间他们受到的教育到底和就业之间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今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一方面是缩水的岗位需求,一方面是又创新高的毕业生人数,今年有多少毕业生将不得不面临毕业及失业的困境。而近年来,面对几乎每年必谈的就业难,原因究竟是什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几天前,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既有一直存在的老问题,也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

丁大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

当下就业这种压力,我理解它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压力,主要还是来源于我们比较快速的扩招,从九十年代末期比较快速的扩招,所以我们的毕业生当时的招生规模从一百多万一下扩大到今年毕业生已经接近700万了,那么这样一个急速扩招,形成一个长期的就业压力,因为你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扩招,我们经济发展速度没有那么快。

解说:

高校的大门敞开了,毕业生也相应地增多了。丁大建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协调的原因,除了高校扩招,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

丁大建:

再有一个,在我们急速扩招造成总量供给突然加大的时候,正好也碰上我们高校分配的这种改革制度的一个情况,就是原来由从计划分配,逐步在2000年最后基本上全部转城市场,就是市场体制的分配,不是(计划)分配,改成自己找工作,那你供给突然加大,这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就出了问题。

解说:

事实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近年来讨论一直不曾停止,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把今年的紧张形势总结为四个原因: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所降低,加上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导致总体就业需求下降。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冲击,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降低。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持续存在。高等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他认为,其中前两个因素是今年碰到的新形势,后两个问题则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几天来,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组照片“假如大学可以重来”,摄影师将对头对准了这些年轻人,这其中就包括“不做工科女”、“继续考研”、“换专业”的心愿,我们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包含着对于就业难的现实表达?当梦想遇到现实,看看网络上那些关于最难就业专业、最好就业专业的统计,问题的反思也许还应该回到校园里。

董倩:

我们熟知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如果你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在毕业了之后你用不上,那学它又有什么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连线张先生,刚才我们说到大学受到什么教育和毕业以后你找到什么工作,现在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咬合的过程,您分析哪儿脱节了?

张翼:

像刚才采访的专家说的也有这种大学的扩招过程当中的因素,有些专业可能扩招的速度更快,有些专业比较慢,那么越快的一些专业碰到的就业竞争压力就越大,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我想是还需要我们长期地去理解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仅仅是经济的变化或者是理解为是我们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面可能发生的这样一个问题,事实上如果研究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难处,就会发现大学、研究生,甚至于博士生,从他毕业到找到匹配的工作需要的时间会很长,那么这个时间就会导致人数越多,失业率就会上升这样的一个结果。

董倩:

好的,谢谢您。

您说到的这个话题,其实也正好看到了今天熊丙奇他说了这么一番话,他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今天出现的,但是我们基本的解决思路是一年一年,把难题往来年推,这样就导致问题就越积越多,以此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必然是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由此可见,别怕难!要想解决大学生的毕业难,只有追根溯源去解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上海119名硕士争当城管与城管形象“去妖... 下一篇:国内考研就业压力大 赴海外读研提升就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