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评:中科院博士“弃研从教”惋惜吗?

评:中科院博士“弃研从教”惋惜吗?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3

“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陷入困惑,他在中科院的学生博士萧杨(化名)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程代展在博客上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大材小用”、“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流失”……这封信引起网友热议。18日,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11月23日《新京报》)

一位在科学研究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却突然放弃科研工作去一所中学任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用他导师的话说,“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而网友除了觉得这是一种“大材小用”之外,还由此反思了博士改行的社会因素,觉得正是当下这种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不断流失。

客观而言,按照萧杨目前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和发展势头,他的弃研从教势必是科学界的一个损失,令人感到惋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做出这一关系到自己人生走向和命运的选择,并不是萧杨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结果。我们不能仅仅因了科学界可能损失一位“明日之星”,就剥夺他作为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按照萧杨自己的说法,他之所以做出这一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的选择,唯一的原因是没有兴趣了,甚至说已经厌恶了科研工作。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放弃,也许并不是从事科研工作待遇不好,没有前途,或者是自己所处的科研环境让他不满意,而是他没有兴趣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人生最好的指引,如果一辈子都从事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在他有机会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当然有权利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何况去中学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坏事。

虽然我们现在都觉得他放弃科研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但是正如萧杨自己所说,对科研没兴趣的人,肯定不会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之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只代表过去,或者是只说明当时他还对科研充满热情和兴趣,现在已经失去了这种兴趣,再想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恐怕也很难。

其实,当我们为科学界损失一位人才而感到惋惜的时候,却忽略了教育界的明天——因为萧杨的加入,也许会收获一位有着非凡成就的教育家。所谓的“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清华博士弃研从教,我们不妨多些耐心,多些理解,在给予他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对他多些宽容和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深圳2013年考研人数比去年增长16.5... 下一篇:2013年中国将新增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