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法律专业涉嫌考前泄题一事,经本报披露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日前,公安机关已正式立案侦查该泄题案件。
公安机关的介入,对还原泄题事件的本来面目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国家考试试题属国家机密,涉嫌泄题就是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对此立案侦查理所当然。那么,还原这一事件的本来面目又有多重要?若孤立地看待此案,或许不足以让人充分理解,但将之置于近年来各级各类国家考试中屡次出现的泄题、舞弊等事件中统观,其意义就不可小瞧。
此番泄题疑案中有一个重要事实———一名考生出示的手机短信证明,某科6道主观试题与其考前一天收到的这条短信内容几乎完全相同,这与今年全国高考历史科目中发生的两例迄今谜底未揭的“神猜”事件惊人地相似:在广西,某刊物刊发的《2004年历史高考重点题》一文猜中了70%至80%试题;在上海,一位特级教师在考前讲座中所讲题目与考题“八九不离十”,某中学的《考前一周锁定目标》讲义猜中了9道主观题中的8道。
前浪未平,后浪又起,“神猜”不断挑衅并损害着国家考试的公信力,破坏其严肃性。以常识判断,若非泄题,有谁能如此“一猜惊人”?而发生在各类国家考试中泄密案件的真相大白,则让人深信“神猜”不过是“神猜者”的幌子。
事实证明,近年来,在各类以公平、公正为核心品质的国家考试中,从命题到试卷的印制、流转、保管,再到考点现场等环节,都发生过不该发生的泄题事故。这对国家考试公信力的损害程度,从同期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叫卖虚假试题信息骗钱案件的增多中可见一斑。上当的试题信息购买者并非不知在正常情况下试题信息绝不会流出,他们其实是将赌注下在了可能出现的“反常”和“万一”上,他们相信某些“本领非凡”、“手眼通天”之人,确能以不可告人的手段、经由不得天日的渠道掌握试题信息。换言之,就是试题信息购买者对国家考试严守秘密的信用存疑。
所以,面对今番全国自学考试中发生的又一起挑衅国家考试公信力的“神猜”事件,不仅绝不能不了了之,甚至也不能像广西、上海高考历史科目涉嫌泄题那样长时间云遮雾罩、不能作结。有关方面应当迅速查他个水落石出,依法严惩责任人。否则,就刹不住惟利是图者“继往开来”的歪风,找不到对症下药症结,在“真的作弊”与寄生其上的“假的骗局”合力夹击下,国家考试公信力遭遇到的公众信任危机必将越来越大。挽回国家考试的信誉和品质,已是刻不容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