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研究生弃学浪费教育资源?

研究生弃学浪费教育资源?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3

主动放弃,貌似是自己的权利,不招谁也不惹谁。可是,有些时候,放弃自己的权利,却是侵害了别人的权利——比如考上了研究生却不去上了,签了就业协议却又“此山望着彼山高”地毁约了,像这样的行为,“放弃”的可就不只是自己的机会了,因为别人可能也因此没机会了,严重的,甚至会因为你的行为而透支别人甚至一个群体的信用。

一年一度的考研季又到了,研究生教育再成热点。近日媒体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布,在该校今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有38名新生弃学,其中包括1名博士生。弃学新生多是因为找到了理想工作。同时,名牌大学弃学新生中,除研究生外,还有本科生。武汉大学今年录取的新生中,有63人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大城市的名牌大学新生也开始弃学了。虽然,这并不是大学遭遇到的新问题,但却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考生从千军万马的队伍中厮杀,博取一个考入名牌大学的入学机会,却有人在得到后弃学;在大学生整体就业难的同时,部分毕业生却频繁毁约。诚然,“两手准备”对于个人来讲似乎无可厚非,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别人可能会得到的入学或工作机会。

有时候,浪费的还不只是和你同时竞争者的机会。曾接触过一位做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他就非常苦恼:原本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一个专业,却因为早先毕业的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频繁毁约重签,搞得招聘企业不胜其烦,甚至开始怀疑他们的师弟师妹求职的“诚意”,因而减少了在该专业的招聘名额。这样的放弃,显然已经是在透支后来人也就是整个集体的信用了。

就弃学现象来说,学校只能到新学期开学才发现,因为“弃学”空出来的位置已经无法再由其他的学生递补了。尽管苦恼,但目前多数大学却尚未有相应的措施来约束这种现象,即便是有一些措施也并不太“给力”。

虽然弃学也是考生的权利之一,但因此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无端浪费,这个损失要由谁来承担?现在,考生在参加考试前要签订诚信承诺书,但这只能产生道德层面的影响,而更具有实际约束力的,是“考研作弊将禁考1年”这样的硬性制度。然而对于弃学,别说制度,哪怕连考生书面的诚信承诺都没有要求,这是不是一种缺失呢?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如果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后,因不能履行要承担毁约责任的话,那么在面对弃学现象时,如也有类似的协议来增加约束力,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是不是可行呢?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考研学生参加完笔试和面试,并且都合格后,由学生和学校签订一份相应的协议,如果学生届时不能报到,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由学校设定一个相应的“递补”机制,一旦有弃学现象发生,则能使其他符合条件的学生有机会补充进来,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呢?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一些学子的命运呢?

很多人说,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的特性之一,就是允许某些人消费这一产品,但不影响另一些人的消费。如果听任弃学现象浪费他人的教育机会的话,那么教育的公共价值又在哪里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1年考研各地报名统计:总人数再创新... 下一篇:2011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