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深刻阐发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创新办学模式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研机构不是普通高校,其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基础理论及应用对策研究。科研机构汇集了大批高素质科研人才,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齐全的学科设置、浓厚的学术氛围。显然,如果能将这种优势科研资源转化为优势教育资源,那么,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就一定能为国家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作为直属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三十二年来,逐渐形成了“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创造了一种以科研促教育、以实践增才干的“师徒式”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我院研究生培养分两段式进行:研究生院承担公共课和共同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各教学系负责专业课教学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学生在校期间,修完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深造和开展学术研究。在承担大量国家级研究课题的导师指导下,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捷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着大量基础研究和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里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重任,广大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较好地培养了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
创新管理体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创新理念的落实与贯彻,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以刚刚颁布的《规划纲要》为指导,不断完善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修订培养方案。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规律、研究生教育及其成长规律的研究,制定符合国家需要与时代要求、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我们将继续科学合理地规划、推进学科建设,在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上大力扶持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绝学、濒危学科”的建设,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与渴望。
三是推动队伍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研究生院将继续与各教学系配合沟通,鼓励导师严谨治学、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职责与业务能力培训,选好人、用好人。
四是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我们将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既注重知识的教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丰富课程的内涵性与思辨性,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与前瞻性。
五是改善评估管理,提高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定期组织召开教授委员会工作会议、系秘书工作会议、课程教学与评估座谈会,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搭建“学校—教学系—导师—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平台。
创新教育方式鼓励研究生创新实践
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作为青年人成长与成才的引领者与服务者,学校要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营造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校园氛围。
一是活跃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在研究与交流中激发思想火花、启迪心力心智。长期以来,我们努力做到经常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来校讲座并与学生互动对话。同时,我们还积极申请“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多次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除了“请进来”外,研究生院也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国外多所名校签署合作协议,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二是展开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职业才干、感悟历史责任。我们积极探索和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引导他们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包括到革命老区、贫苦地区、边远山区展开实地调研,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很好地检验了他们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在激励中焕发自信、释放活力。我们加大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奖励力度,建立起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参评程序和奖励机制,大大激发了他们创新的兴趣和潜能。 (刘迎秋彭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