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南京财大“消过”新规 考研成功可撤消处分

南京财大“消过”新规 考研成功可撤消处分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3

“大学就像一张信用卡,就算有逾期的不良记录,还可以给你时间补偿,直到消掉。”南财的一名学生在自己的QQ签名上表示对学校的支持。

上周,南京财经大学通过各种渠道透露,3年以来,全校有19名被纪律处分的学生,因表现优异被撤销处分。而他们曾经受到的处分,将不计入学生的个人档案。

南财的这一“消过”制度迅速引起在宁其他高校学生的反应。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利用网帖的形式对“消过”制度表示赞成,但部分高校管理层对这一制度的推广多少有些担忧和质疑。昨日,记者对多家高校进行调查。

南财学生吴娜(化名),来自山东菏泽,今年6月即将毕业。2007年,她因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配合其他学生作弊未遂,被校方处以记过处分。“当时觉得一切都完了,肯定没有学位证。”按照学校当时的规定,处分要装入个人档案,这个“污点”会伴随她的一生。去年,吴娜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消过”终于有了可能性。

“前不久,校宣传部的李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处分已经撤销了!”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吴娜连问了三遍“真的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激动得嚎啕大哭。另一名因3年前在宿舍内使用违禁电器被处分的男生,同样也被取消了处分。学校将从他们档案中抽出处分决定,改由校档案室保存。

据了解,南财在2007年修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后,增加了“消过”制度,学生在被处分后,能及时认识到错误,并且在之后的考试里获得奖学金、甚至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给其“消过”或“减轻处分”。

“要消掉,必须拿奖学金,或者考研成功。”校方表示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犯错学生自暴自弃,不提倡轻易将处分塞进要相伴学生一辈子的档案”。

“消过”学生现身说法

曾因作弊和使用违禁电器被处分。

“这下好了,我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顺利毕业了,不然连找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另外18个像吴娜一样的学生,有着相同经历。

“消过”制度被公开后,南财在仙林大学城的老邻居——南邮的学生率先提出质疑。“这哪里是在鼓励犯错学生?倒像是给他们这些人提个醒,犯错不要紧,反正有办法能消掉处分。”此外,该校学生还指出,“南财与我们的名声和教学水平本在伯仲之间,在就业如此困难的当下,南财堂而皇之地运作‘消过’制度,是为了给自己学校增加就业率,以此吸引更多新生入学。”不少外校老师担心,“消过”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人性化,但是学校的管理成本会相应提高,一些学生会出现侥幸心理。对于质疑声,南财宣传部李老师解释,“3年被‘消过’的学生就19人,很小的比例。

南财教务处处长张进此前对媒体解释,”消过“只是针对一时冲动而犯错的人,对于故意、恶意犯错者并不适用。另外,要确有悔改表现,而且成绩优良。

”学校本来就是教育人的地方,我们所有的处罚都应该是以教育为最终目的。“李老师认为,18岁到24岁,是人一生中最容易犯错误的年龄段,”就因为这么一个冲动犯下的过错,就让学生背一辈子的污点,这既不人性也不合理。“

早在2005年,南财校领导就表示,”犯错了,学校不能把责任全推到学生身上,谁不是从年轻走过来的?“

校方:四年最容易犯错

3年19个人,这个比例很小。

学生担心流程”不透明“

南财经管系一名大二学生对校方的说法存在担忧,”整个流程都是学校操作,名单不公示,过程不透明,很难让人信服。“不少学生都有同样的观点,”担心这成了找关系消处分的一个捷径,这只能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

对本校学生的说法,李老师肯定地表示,”不会“。他拿出一份流程公告,”‘消过’的首要条件是有奖学金或是考研成功,这些都是硬性规定,就是为了防止徇私。申请‘消过’的学生,要将材料交到院系,开会讨论后上报教务处与学生处审核,经校领导开会决定后,再报校长办公室定夺。过程没有公开,但不可能存在猫腻。“

”此外,大三、大四的学生受到处分,一般不会给予减轻或是撤销,因为留校的时间不多。“学校不会因为学生即将毕业,而放宽处分的力度,”必须要和新生一视同仁。“

南京财经大学承认名单不公示。

南京高校:绝对不效仿

南大、东大、南师均表示“不跟进”。

据介绍,南财的“消过”制度是全国首例,在南京目前仍然没有第二家高校效仿。

“学校既然做了规定,违反了就必须要接受处罚。”东南大学宣传部的陆海老师对“消过”很不能理解。“如果处分可以消,那么学校之前的规定是干什么用的呢?”

陆海认为,大学生大多即将进入社会,也都是成年人,必须为人生负责。”现在学校替他们消掉了处分,以后进入社会他们还会有这样的侥幸心理。“

河海大学宣传统战部的钱恂熊老师称,”可以接受,但不打算仿效。“据钱老师透露,河海近年来在学生处分方面进行了人性化改进。对于犯错学生,如果之后的表现够好,可以酌情颁发学位证书。”但是处分肯定要进档案。“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的工作人员普遍表示,”学校没有类似的规定,短期内也不会考虑出台。“两者给出的理由依然,”不严格要求学生,他们如何面对校园以外的社会,我们不希望因为学校刻意的宽容,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侥幸心理。“

本报记者 嵇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小天鹅携江南大学共建研究生工作站 下一篇:专家称:报考热门专业要早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