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公务员 > 湖北 > 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30

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鸿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逆势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平稳回升、蓄势上行的良好局面,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亿元,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亿元,增长19.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4.8亿元,增长14.7%,税收收入比重为75.6%;出口总额99.8亿美元,下降14.8%;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6.9亿美元,增长13.9%;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除外贸出口外,本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完成。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明显成效,标志着我们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始终把坚定发展信心作为应对危机的动力之源。我们在咬定发展目标中坚定信心。我们综合分析研判形势,辩证思维,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愈战愈勇,确定“保十”发展目标,提出“弯道超越”要求,与全省人民一道,坚定信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保证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调控经济运行中坚定信心。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总结经验中坚定信心。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荆楚大地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敢于胜利、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

(二)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我们把2009年定为“投资年、项目年”,及时出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累计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55.6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两项在全国占比均位居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平均增幅,增速创十五年来新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三峡工程顺利完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启动。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63公里,总里程达到3282公里,由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35公里,总里程达到3463公里,武汉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1100万人次,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同比增长48.9%;民间投资较快增长,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增速为4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加强投资管理和项目监督,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在建施工项目25286个,已有18568个项目竣工;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使政府投资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出台进一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全年城乡消费分别增长17.9%、21.6%,呈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快于城市的良好态势。全面推进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94万台(部),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五位。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举办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52亿人次,增长28.8%,实现旅游总收入1004.5亿元,增长35.0%。全年省内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0%。

在扩大内需中,注意充分发挥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作用。两年统筹财政性资金1500亿元中,2009年已集中使用780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免税收105.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302亿元,居中部第一。10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通过发行审核,境内上市公司直接融资120亿元。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债券204亿元。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市县级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改革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向国家争取土地利用计划的力度,保证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在扩大内需中,鼓励关联企业“抱团取暖”,开展互利合作,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创新为企业服务方式,建立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省里帮助155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制定并落实支持武钢、东风等大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等方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7.1万户,增长12.9%,新登记35.4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39家,增加2741家。

(三)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保持工业稳定增长。及时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2.8%。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制定并落实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工业内部结构继续改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0.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东湖高新区获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473亿元,增长49.3%,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7.7个百分点。设立“长江质量奖”,推进品牌建设,湖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中部之首。新认定驰名商标10件,总数达到48件。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有14家金融机构在汉建立后台服务中心,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了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对调整结构、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起到重要作用。五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省财政调度使用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资金、1亿元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全省县域工业、投资、消费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保增长的中坚力量。六是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年关闭污染企业155家,新增污水处理厂49座,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成功召开,向全球发布了以“让湖泊休养生息”为核心理念的《武汉宣言

(四)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对全省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加6亿元;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支出达到532亿元,增长21.6%。推动建设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实施《湖北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

(五)始终围绕“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推进全省改革发展。一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审视省情,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确定了“两圈一带”这一覆盖全省、指导长远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年来,我们在全面实施这一战略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武汉城市圈各项改革试验向纵深拓展。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

(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省筹集32.7亿元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5%、127%、119%,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增加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扶持8万多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30万人就业。对15万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全省98%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落实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援企稳岗政策,稳定6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提高110元,惠及234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省5519万人。出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了144万城市低保对象、172.5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将村主职干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地方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力度,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廉租住房保障17.2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3.0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36万户。三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对农村7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84万中职学生和25万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坚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百人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大血防工作力度,全省23个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口和计生工作完成预定目标。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由我省牵头申报的“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并取得好成绩。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专项整治,食品药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全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保持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连续五年下降的好转态势。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四川省汉源县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乡镇援建任务。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兑现了我们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七)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以硬措施落实硬任务,确保了保稳定目标的实现。制定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

(八)始终把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等活动,切实加强政府作风和廉政建设。围绕“八种能力”和“确责、履责、问责”三个环节,明确公务员“能力席位”内涵,切实抓好政府能力建设。大力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加大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宗教、老龄、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测绘、气象、地震、水文、招投标监管、社会科学、参事、方志、文史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进步,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和进步,得益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得益于中央保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得益于中部地区崛起板块效应的显现,得益于湖北双重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的努力,得益于全省长期以来“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的积累,得益于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依靠政策作用和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后劲不足,支撑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不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面临困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突出问题没有根本缓解。三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工业竞争力还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难度较大。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影响到一些急迫问题解决的进度和效果。五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六是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0年是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形势的关键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收尾年,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2010年的发展态势将总体好于2009年。世界经济回暖迹象明显,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但经济企稳回升,并不意味着经济全面复苏,并不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全国和周边省市的强劲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大了区域竞争的压力。作为国家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资源富集之省,我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粮食安全和南水北调“一库清水送北方”等全国发展大局中承担着重大责任。肩负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神圣使命,顺应荆楚人民思安康图富强的热切期盼,艰巨的任务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韧性,挑战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我们既要看到湖北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难度想得大一些,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我们的思想准备才会更充分,应对措施才会更周全。必须将危机意识转化为工作的压力、发展的动力,坚定信心不动摇、“弯道超越”不松劲、创新求变不停步、远谋近施不懈怠,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0.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提出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主要是着眼于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向好的有利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着眼于“十一五”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改革发展与社会民生共建共享。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需要增长空间和物质基础;我省经济正在步入新一轮上升通道,积蓄的增长潜能正在释放,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上述指标是一个预期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投入更大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好的发展结果。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六个两手抓:一是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统一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湖北最大的实际仍然是发展不够,表现为总量不大,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加快发展速度,把规模做大,符合我省省情。但我们追求的是科学发展而不是粗放增长,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促进转型升级。二是一手抓扩大内需,一手抓拓展外需,统一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湖北内生型和外向型兼备的双重优势,必须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抓紧完善和落实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三是一手抓应急,一手抓谋远,统一于提升湖北发展综合竞争力。既倾力抓好眼前见效的应对措施,着力保企业、增投入、扩消费,又注意着眼长远战略措施的谋划和实施,为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一手抓政府调控,一手抓市场调节,统一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要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尊重市场规律,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思考问题,用市场运作的办法解决资金等要素的投入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五是一手抓硬资源的投入建设,一手抓软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于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既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之长,又通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创新理念、改善环境、提升效能,加强软实力建设,以补要素资源和能源匮乏之短,全面提高湖北综合实力。六是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统一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是拉动最终消费最有效的途径。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三、2010年政府工作重点

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一是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业依托生产优势发展连锁经营。加大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加下乡产品的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二是加强城市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贸服务设施,扩大社区居民消费。认真落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三是积极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消费方式,不断增加商品品种和交易规模。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打造湖北数字物流。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五是有步骤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已开工项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续建和收尾,力争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做好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保证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以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财政货币等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中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实现发行企业债券新突破。加强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项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合力。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策划、储备并启动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集聚式、集约式发展。继续壮大“千亿元产业”,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50家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5个工业重点市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一批重大产品和成套设备。加快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大幅提升钢铁有色产业深加工能力。加快发展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严格执行国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借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服务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省政府将尽快出台全面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要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科技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推进智力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制定和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快发展。抓好咸宁核电工程建设,积极筹划新的核电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做好电动汽车试点示范运营工作。及时跟进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地位。组织推广100项成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等五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产业。提升襄樊高新区高科技发展水平,推动宜昌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制定并实施《湖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健身娱乐和竞技表演等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从完善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名镇名村,壮大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和全省首批1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通过优化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之路。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统筹组织和调度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今年是“两圈一带”战略重点突破、深入推进之年,要按照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认真落实“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56531”实施框架体系,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专项规划、重点示范区建设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着力探索“两型”发展模式,率先推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在实施专项规划上,着力使规划项目化,强力推动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三期、临空经济区、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上,着力建设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两型”社会示范区等四个省级示范区。在部省合作上,着力推动部省合作共建向纵深拓展,落实共建任务,放大共建效应,拓展共建内涵。全力支持武汉市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武汉城市圈科学发展、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综合能力,为形成中部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步伐。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抓紧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抓好神农架机场、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等12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大项目。支持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在鄂西圈建设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整合岸线资源,突出抓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港口,以港兴城,以港兴业。省级每年筹集5亿元港航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以长江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以干流发展带动支流发展,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融资平台,以产业支撑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汉宜和荆岳铁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东和荆岳大桥、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造江汉航运圈。加快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带、临水优势产业带和城镇群建设,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重视“荆州段”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腰身”作用。推进“两圈一带”实现互融互通,促进全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四是认真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将省财政调度使用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增加到30亿元。抓好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骨干企业,促进关联产业、企业、项目融合,建成一批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统筹县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和重要抓手。抓紧编制湖北省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上,突出产业发展,注重地域风貌和特色文化的规划设计,做大县城和中心镇。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网络将城乡要素进行配置和组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投资、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今年再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抓好扶贫搬迁,完成137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启动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认真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四)推进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基础

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增加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整乡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全年粮食增产4亿斤。大规模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开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园艺作物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建设。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运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改造低产田75万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按期足额发放各项农业直补资金,禁止将惠农资金用于任何名义的抵扣。严格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做好棉花、猪肉调控(收储)预案,稳定农民生产预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元的县(市)、一批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强农民工回归创业扶持和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和非农经营收入。确保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和各市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发展。继续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主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条件,大力推进“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把解放思想体现到改革创新中去,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调整重组,提高国有资本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继续推进省直党政机关与下辖的经营性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新一轮脱钩改制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目标和要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汇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激活微观主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一切领域,并做到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各类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与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将湖北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基地。强化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观念,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加强创业孵化器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抓好回归工程和返乡农民创业服务工作,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组织开展境内外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突出推进产业、工业园区的对接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稳定外需政策,按照“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快重点出口区域和出口产业带建设,形成出口产业集群。重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好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高标准组织好上海“世博会”参展和各项重点经贸活动。加速推进武汉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口岸立体运输体系,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加快铁海、江海、陆空联运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决不能因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而放松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大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力度,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改进。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环保专项治理力度,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继续抓好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推动低碳技术及产品产业化。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实施《湖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三湖(大东湖水网、梁子湖、四湖流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和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经营和低产林改造,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

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七)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发挥援企稳岗政策的作用,稳定就业岗位。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5万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特别岗位培训,集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抓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认真组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认真抓好医疗保险工作,降低起付线,提高年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改进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提高参保者受益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适度扩大贫困地区低保覆盖面。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监管。完善特困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涨幅的联动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2010年-2020年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施“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为抓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大力推进以机代牛、血防改厕、洲滩禁牧等措施。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各类职业病的防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以省图书馆新馆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繁荣艺术创作,抓好文艺精品生产,加大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做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筹备工作。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好第13届省运会和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开展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试点。深入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畜禽屠宰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整治。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市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维稳体制机制。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和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夯实稳定工作基础。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大积案化解和依法处置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积极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及军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努力建设公平高效、勤政高效、廉洁高效、善政高效、低耗高效的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办复。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纲要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一般性行政支出,削减公务购车和出国(境)经费,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以资源节约型政府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平安湖北建设,形成宜业宜居的投资生活环境。在省直机关大力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

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公用服务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坚决依法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各位代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今年,省政府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措施,继续办好十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2)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240万平方米;解决11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3)在1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0%;农村低保对象再增加30万人,全省农村低保对象达到200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4)再解决贫困地区1万户、4万人扶贫搬迁建房问题。(5)在全省8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800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新建农村40万户清洁能源工程;再解决农村5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6)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并继续实行定额补助政策。(7)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支持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0个;兴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000家;新建和改造标准农家店5000家。(8)提高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覆盖面;再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培训全科医生1500名;为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9)为6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向80万名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向4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向25万名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10)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为全省2600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省政府将牢记宗旨,满怀感情抓民生,确保十件实事全面完成,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荆楚大地!

各位代表!今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制定我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事关我省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将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精心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使规划成为指导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事业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不断夺取改革发展的新胜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3年湖北荆门市从硕士博士研究生引进... 下一篇:湖北省孝感高新区2013年选拔引进专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