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清华硕士及其导师被指抄袭 校方称构成学术不端

清华硕士及其导师被指抄袭 校方称构成学术不端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清华硕士及其导师被指抄袭 校方称构成学术不端1

潘晓春勾画出的论文核心公式被抄袭的地方 实习生 朱云辰 摄

如果不是在期刊数据库中多看那几眼,潘晓春或许并没有机会发现那篇跟自己的主要思想、核心公式甚至个性化用语都高度近似的论文。

“我既气愤又惊诧。”潘晓春说。尤其是涉嫌抄袭者竟然出自清华大学。

41岁的潘晓春是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所指控的抄袭者是清华大学的硕士孟昌波及其导师马吉明教授。今年初,潘晓春开始走上曲折的维权路。

几经交涉无果,潘晓春实名举报到清华大学,在被校方踢了几次皮球后,潘晓春无奈将此事发到网络上,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今年5月,潘晓春终于得到校方回复,表示将会做出处理。

日前,快报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清华校方也向本报答复:初步构成学术不端,6月底将会作出最终的调查和处理结果。

□快报记者 张瑜 王凡

无意中发现

论文被抄

最近这几年,潘晓春每年都有一篇学术论文发表,而这完全是兴趣使然。

“可能像我们这样工作多年的人,发表论文也就是评职称的需要,我当初也不排除这种想法,但后来发论文则与别人不同了,我确实很有兴趣研究些自己领域内的学术问题。”

潘晓春是江苏泰州人,199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后进入东南大学攻读硕士,此后进入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做工程师,从事电力工程与水文气象勘测工作。凭着多年的钻研,他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并在多份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今年春节长假结束后,一直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潘晓春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浏览论文,发现了一篇名为《风资源评估改进方法的研究》(以下简称“孟文”)的论文,发表在2010年12月出版的《水力发电学报》上。”潘晓春此前也做过相关研究,就想下载下来留作资料。

“论文的摘要与我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很相似,等仔细阅读全文后,我惊诧地发现,论文的整体思想、核心公式、甚至个性化语言都跟我相似,这也太巧合了吧?”潘晓春曾在2007年10月的《现代电力》上发表过《基于矩函数的风速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方法》一文(以下简称“潘文”),通读全文后,他确认是抄袭。

论文的署名有三人,分别是孟昌波、马吉明、杨建设。

“孟昌波是清华大学2008届硕士生,马吉明则是他的导师,而第三作者杨建设则可能是与他们相熟的人。”潘晓春说,从署名情况看,主要涉嫌侵权的责任人应该是孟昌波和马吉明。

随即,潘晓春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孟昌波的同名学位论文,完成时间显示为“2008年6月”,而其论文指导老师即马吉明教授。潘晓春表示,孟文宣称的“新方法”与他于2007年发表论文的3阶原点矩公式的形式和经验系数完全相同,这涉嫌抄袭了他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根本不能称之为“新方法”。

“我决定给涉嫌抄袭的人写邮件,就想看看他们怎么回应这件事。”潘晓春记得很清楚,写信那天是2月14日情人节。他给孟、马二人发了邮件,并抄送论文发表刊物《水力发电学报》和他原论文所刊发的《现代电力》编辑部,并申明自己的态度:说明事实真相,消除不利影响负责等等。

数次交涉,对方坚称没抄

“2月15日当天,我就接到了马吉明教授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语气还比较客气,首先说了句对不起,然后表示道歉。”潘晓春说。

“但他说,论文的参考文献存在漏注和错注的情况,希望我体谅。”这番话让潘晓春没法接受,他坚持认为对方就是抄袭,但马教授并未正面承认这一点。

“马教授说与我们河海大学的某教授关系不错,一再表示要来南京与我面谈,我认为既然不承认存在抄袭,那没必要麻烦马教授过来一趟。”

潘晓春说,他想要的结果并不复杂,他只希望对方承认抄袭的事实,消除对他本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你认错了,那这事也就轻松过去,我不追究。”

但事情远非潘晓春想象的那么简单。几天后,他收到《水力发电学报》的邮件,称孟昌波本人并未联系到。

此后,潘晓春与马吉明之间再也没有了电话沟通,只有过几次邮件往来。马教授在邮件中表示,他在电话中的态度已经“非常诚恳”,不明白潘晓春抓着此事不放“要达到什么目的”,潘晓春一再与马吉明理论,但这些沟通并未奏效。

直到2月24日,论文第一作者孟昌波发来“对潘晓春先生质疑信的回复”。孟昌波在回复中称,他收到导师马教授邮件才得知论文被指抄袭,于是“决定抵京向学报及导师解释清楚”。在回复中,孟昌波从“关于时间”、“思想形成过程”、“数学拟合过程”、“关于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做出解释。孟昌波表示,“孟文”的思路最早形成在2006年8月,早于“潘文”发表的2007年10月,“不可能存在抄袭”。

对于这份回复,潘晓春觉得很可笑,他给孟昌波回复了邮件,并且就这四条逐一反驳。

“他将‘思路形成’实际时间提前,证明‘完整思路’早于我,思想形成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此解释‘巧合’,这不是笑话么?”

潘晓春特别指出,孟昌波提及2006年8月参加木联能软件培训,而据他已掌握的资料,孟硕士参加时间或是2007年7月10~13日,而非其声称的“2006年8月”。

“确有必要的话,我可以提供一同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及通讯录等资料。”潘晓春在对孟的回复中说。

此番交锋后,潘晓春没有再与孟昌波联系。可随后,倒是有位自称是河海大学校友的人联系到了他。

“他跟我拉校友关系,说曾经在河海大学读硕士,后来又去清华大学读博士,算是两所高校间的‘桥梁’。”这位校友委婉地告诉潘晓春,清华对这种事情的处理很严厉,对老师和学生影响都会很大,他希望潘晓春就此收手。“我跟这位说客在网上聊过,但我表示只想让他们师生两个人给个明确答复而已。”

向校方举报,又被“踢皮球”

潘晓春表示,在整个维权的过程中,他采取什么样的举动,完全是视孟、马的态度和认识程度决定。

在他2月24日晚写给《水力发电学报》的文章《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书写自己的诚信记录》中,他表明自己的态度:无意给“孟硕士诸君”带来任何损害——

“出于对相关各方名誉利益的尊重,我至今未就此事举报至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及更甚,愿相关人员倍加珍惜,慎言慎行,并迅速积极反应。倘若孟硕士等一直执迷不悟,或逼我通过一切可能之途径,查清事实,捍卫尊严!”

他通过学报向孟问了四个“难道”:“难道您真的非要把此事提交至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或更甚?难道您真的非要启动《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相关程序?难道您真的非要绑架学报的良好口碑和导师的学术清誉?难道您真的非要在清华百年校庆前夕因此不雅事件引来众人围观指戳?”

但公开信发出后,两人始终未有积极有效的回应。于是,潘晓春于3月7日给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发去了书面函件。

潘晓春查阅了《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试行),第二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做了明确说明,包括在申报课题、进行研究、报告研究结果和评价学术成果中,伪造或篡改数据资料、剽窃他人成果和提供虚假信息;在发表物中不正确注明他人的学术工作和不适当的署名等。另外,第四条对写明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其中第2条写着接到举报之后的5个工作日内,学术道德委员会与被举报人所属单位负责人协商,决定是否实施调查。

“但5个工作日内我没有接到任何回复。”

潘晓春在5个工作日后致电清华学术道德委员会,被告知当天就会交给研究生院学位办。他又与研究生院学位办联系,又被告知要转至水利系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具体来办,过两天再说,但却又没了回音。

比对:核心公式被抄袭

在网络上,潘晓春将自己文章与涉嫌抄袭文章细致比对。指出其中共有下述几种类型抄袭:“老老实实式”“搅拌式”“稍加掩饰式”

1、潘文“3阶原点矩公式”和孟文“新方法”的经验公式的形式均采用对数和乘幂的复合函数,公式的经验系数却又完全相同,均为1.853、-0.548与-0.35。而“孟文”文献[13]并无拟合经验公式的相关内容,“孟文”未加标注而照搬。

潘晓春质疑:“应属‘老老实实式’抄袭。”

2、既然是拟合而得的经验公式,有别于解析公式,其经验系数必然与拟合数值的范围相关。潘文拟定经验公式时,取k值的范围为0.9~4.0,故拟定的3阶原点矩公式的系数分别为1.853、-0.548与-0.35;而孟文k值的范围为0.8~3.0,却也得出与潘文相同的经验系数,甚至连各系数的有效位数都完全相同。

潘晓春质疑:“实际上,拙文写作时,第3个参数若保留3位小数为-0.352,后考虑到工程中k值一般保留2位小数,故而截取为-0.35。孟昌波先生与在下不约而同,非‘搅拌式’抄袭不能解释。”

3、孟文结论(1)“…最小二乘法计算简单,但该方法通过对原变量取两次对数,化为直线形式后求解,其成果对变换后的变量而言最优,而对原变量未必如此”。

潘文综合评价与建议部分②“最小二乘法比较简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需注意的是,该法通过对原变量取两次对数,化为直线形式后求解,其成果对变换后的变量而言最优,而对原变量未必如此。

潘晓春质疑:“‘而对原变量未必如此’是在下的风格用语,印象深刻;孟文不加掩饰,照搬照用,同属‘老老实实式’。”

4、孟文结论(4)“新方法的风能指标计算结果与实测统计最为贴近,其内在原因在于风功率正比于风速的立方”。

潘文综合评价与建议部分④“3阶原点矩公式风能指标与实测统计极为贴近,风功率正比于风速的立方是该法最为‘神似’的内在原因”。

潘晓春质疑:“‘贴近、’内在原因‘同样是在下的风格用语,印象深刻;孟文稍加掩饰,似属‘组装式’抄袭。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几处雷同语句源自于拙文文末‘6 综合评价与建议’一节,而文末一般是论文作者自己的研究结论,孟文抄袭此处词语,实属明目张胆;”

5、孟文——“只要给定了Weibull 分布参数k、c,风速的分布特征随即确定,而参数估计得准确与否,决定了风能资源评估准确程度[5]”。

潘文——“只要给定了Weibull分布参数k、c,风速的分布特征随即确定,而参数k、c估计得准确与否,决定了后续相关计算的准确程度”。

潘晓春质疑:“请注意:孟文所附文献[5]似属英文专著,2001年出版;拙文风格用语‘随即确定’、‘…估计得准确与否,决定了…’,孟文不加掩饰,照搬照用。”

6、孟文大多使用“新的参数估计方法”或“新方法”,然表6终究不慎露出“马脚”,称“3阶原点矩公式”,却又用括号加注“本文结果”。

潘晓春质疑:“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孟文及其同名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文中及文末参考文献,均未标出引用拙文的任何文字。”

万般无奈,“捅”到网上

“到处被踢皮球,根本没人理我。”

潘晓春万般无奈下,和同事们商量如何找到解决办法。同事们提议可以将事情发在网上,以引起更多关注。

其实,在此之前,潘晓春并不太习惯登录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我注册了博客、微博的账号,完全就是为了这件事。”

从4月5日起,潘晓春以“panqin”为名开了博客,并同时以“笋生瘠土”的名字在天涯论坛将博客内容贴出。此外,他还开通名叫“三人行有我师”的微博,同步转发论坛和博客的链接。

“此前我基本是个网盲,哪里有时间上网啊。因举报无门,万般无奈之下,开博发帖举报的,所以几处注册名比较乱,没有同名。”潘晓春在微博中写道。

4月5日开通博客后,他一下发了6篇关于此事的博文。

潘晓春说,他发这些邮件的同时都用EMS发了书面信件。除了同事们在网络上力挺他,一些陌生网友也发表评论或给他发私信支持。

4月9日,潘晓春在水木清华BBS发帖举报这一抄袭丑闻,逢清华校庆,帖子被删并且被禁言14天。他发现没有有效进展,很着急,在网络上又请网友们为他支招。

4月13日,在博客和天涯,潘晓春又新发一文“致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及,如果学校不给答复,将进一步向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科技部科研诚信办公室反映情况。

就怕原创者反成抄袭者

“如果仅是学位论文抄袭,我不会计较,但关键是学生和导师一起署名发表至EI期刊了,所以向涉嫌抄袭者去信,哪知对方回信竭力狡辩,所以我不得不上网公布材料。”

潘晓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表明自己的举报初衷,只是希望对方承认事实,消除影响。对方的狡辩态度让他最为不满。

潘晓春说,孟、马发表文章的《水力发电学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EI收录检索的高级刊物,其受众甚广,影响广泛,读者覆盖率比他的原文刊登的刊物要高得多,国外都可以检索得到,所以这件事如果不解决对他的直接不利影响就是,当他将来要申报行业专业技术时,因为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查新,如果他在论文中再引用自己的成果,就变成了抄别人的,他这个原创者成了抄袭者。而别人通过检索引用这个成果,定会以为这是孟、马的。

他维权以来,单位领导和同事都非常支持,家人在支持之余却有担心。潘晓春说,妻子两次阻止过他,一次是2月24日晚他熬夜连续给孟和学报回复信件,妻子问他值得不值得;一次是他决定将这件事发布到网上,妻子担心横生枝节。

“唉,希望能尽快有一个结果,时间拖得越长,精力牵扯得越多。”潘晓春望着这几个月来收集的厚厚一叠资料,长叹了一口气。

对于孟昌波和马吉明两人涉嫌抄袭,潘晓春认为“学生和老师责任都不小”。“现在很多高校都这样,学生动笔写的论文,挂上导师的名字,成为一起的学术成果。如果不出事,导师评职称之类的话都可以用,学生也是完成任务,可万一出事了,导师其实是被牵扯进来的。”

尽管潘晓春认为“导师被学生害了”,但对于有自己署名的论文,导师未尽到审核、指导职责,所以也难逃其咎。

清华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基本构成

5月19日,潘晓春在微博上汇报了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5月6日,即我正式举报后的两个月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致电口头称,“经他们组织人鉴定,学术不端行为基本构成,但要到6月份学位会议研究决定取消孟学位事,对于涉及老师的处理要再提请学术道德委员会研究,然后还要给涉事双方申辩的机会,最终学术委和学位办会一起以学校的名义给我书面答复。程序复杂着呢,万里长征才走了一小半。”

潘晓春说,《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试行)规定了调查小组要在规定期限(一般为开始调查后的60天内)对初步调查的内容和结论做出书面报告。潘晓春对这个结论基本满意。

6月10日上午,记者与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取得联系。一位姓唐的老师确认了“初步构成学术不端”的结果,但其表示,目前此事还没有最终结果,学生的结论要等6月份学位办开会决定,而涉及老师的,“委员会在处理当中,相关专家正在认定。”之后,委员会将研究结果交给学校,学校作出最后的调查处理结果,时间在6月底。

6月10日,记者试图电话联系马吉明,但一直无人接听。当天,记者查询到马吉明在清华大学网站上的电子邮箱地址,希望以邮件方式采访他对此事的看法,但截止到发稿时,记者始终未收到对方回复。而记者试图联系另一位涉事者孟昌波,但始终未果。记者所了解的两人对涉嫌抄袭一事的回应,也就仅限于他们与潘晓春的邮件往来。

权威意见

葛剑雄:

主张对过去从宽,今后从严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的态度两年前就已经明确。”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他认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所谓的学术不端行为都是普通现象,并非孤立的个案,对普遍犯了错误的人应该给予其改正机会。“我主张对加强学风建设,既往不咎,对过去从宽,今后从严。”

对于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论文中,出现学生单独写论文而师生共同署名的情况,葛剑雄表示。他一向反对这种做法,但现实中此情况却屡禁不止。“倒不是说具体怪谁,我觉得这需要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一种情况确实是老师的问题,老师在学生的学术成果中署名,为自己完成评职称等实际需要。”葛教授说,当然,不排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是出于保护和帮助自己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论文中署名。很多署上老师的名字的学生论文容易被发表刊登,也帮助学生完成了任务。

“硕士生到底是否一定需要发表论文呢?这个问题值得讨论。”葛剑雄说,“目前国内可供发表论文的杂志数量是一定的,中国目前所有的杂志都给学生们发表论文,说不定还不够,但毕竟存在很多学校,提出了学生毕业必须发论文的要求。”甚至有些学校的要求还很高,葛剑雄教授认为,这些要求对学生们来说是不现实的。他倒是建议可以换一种考察学生学术水平的方式,“如果学生文章达到标准,是否可以让老师、专家等相关权威人员进行鉴定,只要学生论文达到了发表水平,就予以肯定,不见得一定需要发表。”他说。“尽管这种方法也能导致弊病,但可以加强监督,至少比现在已经形成产业的发论文制度要好些。”

而学术打假天天喊,高校成了重灾区,为何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葛剑雄教授认为,这存在复杂的内外因关系。从内因来讲,就是涉事本人的问题,毕竟这是个人行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作弊。但谈及外部大环境的因素,葛教授认为还需从制度上考虑。“我坚持认为,在讨论学术不端行为的时候,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至于老师和学生谁的责任更大,也要因事、因时而异。”他说,不能认为谁拖累了谁。

“对于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引起了国内的高度重视,但总体效果却并不理想。”葛教授说,一味靠打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认为一方面靠制度的完善,一方面他主张教育为主。“我坚持原来的主张,对过去从宽。”

至于相关学位制度方面的完善,葛教授提出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然后具体设置考核方案,不见得就是一篇学术论文就确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

相关链接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

1、2009年4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陈湛匀因两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被通报,被学校免除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并撤销了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职。两篇抄袭论文,均为陈湛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这一项目也已被撤销。

2、2009年5月,广州体育学院院长许永刚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在天涯社区被爆“抄袭情况极其严重”,涉嫌抄袭多达44篇(种)文献成品文章。其中还有一篇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2003年发表在《体育文化导刊》上的文章:《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后经广州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史上最牛“抄袭公”许永刚(多次因抄袭被报纸、网络曝光)的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创新》抄袭属实。

3、2009年7月,郑州大学做出决定,对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秋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免去其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解除教授聘任。贾士秋在正教授职称评定中所提交的学术著作有造假嫌疑。

4、2010年3月21日,西安交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鉴于该校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早在2007年1月,李连生被实名举报在申报“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2009年12月,针对李连生相关学术不端问题,西安交大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

5、2010年3月,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文的文章指出,清华大学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存在多处抄袭。北大专家表示,该论文存在引文不规范问题,不能说是剽窃。(现代快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上海海事大学研招专访:“高级航运人才的摇... 下一篇:重病女孩考上北大计算机音乐专业研究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