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学习体会

《意见》特别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再一次落实了总书记的承诺。把更好的教育作为让人民拥有更美好生活的基础,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的教育使命感。

教育是强国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腾飞,教育也在持续发展中不断回应着祖国和人民的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前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里至少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其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其二,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需要集中攻坚、综合推进、重点突破,需要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实实在在落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接下去的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承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刚刚当选总书记,参加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时讲了一段铿锵有力又情深意长的话。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话,可以视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作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根本目标,把更好的教育看作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5年后的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教育问题时刻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牵挂,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刻为总书记所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把教育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问题,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问题。从总体而言,真正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结构,不是一日之功。当下,区域教育还不平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有待继续提升,教育改革的空间仍然很大。《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意见》特别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再一次落实了总书记的承诺。把更好的教育作为让人民群众拥有更美好生活的基础,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的教育使命感。

《意见》不仅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方面做了规定,更在具体的工作内容方面做了规范。如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意见》明确要求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学生放学以后没有人管的问题,《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针对各种补习班泛滥成灾的问题,《意见》提出要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严格办学资质审查,规范培训范围和内容,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意见》还特别强调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多措并举化解择校难题”,等等,反映了党中央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面对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

对策

系统的设计,重点的突破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但是,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是人民群众永远的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与国家建立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许多挑战。

《意见》针对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

如在学前教育方面,我国最突出的矛盾体现为普惠性幼儿园资源供给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有效推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意见》特别指出,需要以县域为单位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务等。

再如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最突出的矛盾是劳动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缺乏职业技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针对这一矛盾,《意见》就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开出了“药方”,特别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等。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见》是一个从体制机制方面系统解决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问题的文件,提供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当然,《意见》不可能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所有问题。事实上,用传统模式去研究思考教育供给,它永远是供给不足的。我们必须要按照创新思维,研究在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新的学校发展模式,学会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教育。

正因为如此,《意见》特别提出了“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原则,要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这就需要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探索,大胆创新。

比如,在普通教育阶段,尝试打通学校教育、网络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壁垒,减少教育资源的多头配置和重复占用。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三者融合贯通。

比如,在职业教育方面,尝试请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区域开设集中教学点,结合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设计更加务实高效的培训课程,规范市场价格和培训讲师质量等一系列措施,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边打工养家、边上学培训,甚至通过学分累计的方式获得学历。推动教育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开发各类“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的产业,使教育成为个人进步的推动器和社会流动的润滑剂。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就能一举多得:不仅为教育国际交流创造更好的平台,也能引导教育领域的消费需求,更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

治理

提升着当下,前瞻着未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从教育体制机制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8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对科学地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职责权限做了具体规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随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进行了系统分解、试点探索。应该说,《意见》的出台,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次全面总结与梳理,也是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次系统谋划与安排。

《意见》明确了新的教育发展阶段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通过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这一目标,按照《意见》和有关文件的精神,如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样,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的教育职能为突破口,建立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激发每所学校的活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把全社会的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源源不断地引入教育,让教育更有活力。

在教育治理过程中,既要突出问题导向,更要体现价值引领,采取的各种举措必须确保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确保教育治理价值目标的“以人为本”、教育治理体系的“以校为本”及教育治理评价的“以质为本”,从简政放权到权益保障,从民主参与到基层活力,从公平正义到资源共享,从区域教育现代化到全面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治理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各方面、各领域进行全面建设提升。

深化管办评的分离改革,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先手棋。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当务之急是简政放权,实现管办评分离。一千所学校有一千种风貌。针对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办学自律机制不健全的弊端,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应该强化“学校建章程、政府核章程”的治理要求,发挥学校、社会、政府部门各自的职能与积极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该管的管好,该办的办好,该评的评好。要更多地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财政、信息服务等方式或杠杆指导和监管,推动治理工作从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管理为本向服务为本转变。

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法治思维是基础。一方面树立法治思维,真正落实依法治教,将各个方面的治理力量约束在法制的总体原则下,一方面,形成问计于民(教师、学生、父母)的教育民主决策机制。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法规保障,释放教育机构办学热情,规范教育机构办学程序,引导教育机构治教的程序性安排,确立教育机构的法人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将各种教育行为约束在法制原则下,对教育体系及各个子系统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教育主体能够全身心地进行教学工作。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社会单位、个人捐赠教育事业,给予包括税、费等方面的优惠。

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平台构建是保障。要通过构建统一的“全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服务支持。通过搭建平台,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级各类在线教与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查询、问题咨询建议、在线业务办理、学分银行、学籍学历认证等相关服务;为教育参与者包括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企业资质认证、政策咨询、事务办理、监督审查等服务。要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国家网络教育与学校信息化的建设维护,鼓励地方、学校根据标准要求进行完善创新。

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人的因素是关键。《意见》就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和改进高等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待遇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我们认为,在“十三五”期间,还可以进一步加大教师培养的开放性,鼓励重点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工作,鼓励政府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鼓励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壁垒,鼓励退休知识分子和社会志愿者到农村边远地区从教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活力。

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要充分前瞻科技发展对未来教育的影响,积极强化互联网对教育公平和效率的推动作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正以超出人们预想的速度发展,一个又一个互联网技术的爆发点,将各行各业引入新境地。名课、名师等原本有限的各类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时代大潮冲击,将会对教育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将给教育创造哪些新的突破性发展?将给传统教育带来哪些颠覆性挑战?将在未来的学校形态、教学模式、学制设计、教师培养、学习方式等方面,带来哪些创新的机会?以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去思考,以互联网特点去部署,面向未来而布局,提出适应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措施,就能赢在未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党中央的倡导,更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自觉。让更好的教育本身就是更美好的生活,用更好的教育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当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而幸福完整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空军招飞选拔程序 下一篇:张凤鸣 朱瑞:当好“领头雁” 肩负新使命